四库全书字体辨正
四卷。清黄培芳(生卒年不详)撰。培方字子实,又字香石,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嘉庆副贡,官乳源、陵水教谕。此书与王筠《正字略》性质相同,亦为《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的重订本。卷一二为辨似上下,卷三为正讹,卷四为正帖通用。以上门类,皆与原本相同,惟四卷加入增录、附页二目,最后又有审音、续增二门。统观全书,较之原本为善。卷首有铃祥序,意谓《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虽在都中久已风行,而外省尚少传本,偶在潞安见黄培芳订本至为精审,便属教授刘君校勘,付之手民,首刊于咸丰间。
四卷。清黄培芳(生卒年不详)撰。培方字子实,又字香石,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嘉庆副贡,官乳源、陵水教谕。此书与王筠《正字略》性质相同,亦为《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的重订本。卷一二为辨似上下,卷三为正讹,卷四为正帖通用。以上门类,皆与原本相同,惟四卷加入增录、附页二目,最后又有审音、续增二门。统观全书,较之原本为善。卷首有铃祥序,意谓《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虽在都中久已风行,而外省尚少传本,偶在潞安见黄培芳订本至为精审,便属教授刘君校勘,付之手民,首刊于咸丰间。
见《武王伐纣平话》。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官至南郡太守。其所著主要是为经学作训解,所注的书有:《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
十卷,清陈廷枢修,黄豹纂。陈廷枢,浙江归安人,进士,顺治七年(1650)任永安县知县。黄豹,莆田人,儒学教谕。明嘉靖间李杏撰成志稿一部。万历二十年,邑令苏民望就李氏稿重加纂辑。又六十年,陈廷枢来知县事
十九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仲林,一作中林,号东壁,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是书原为四十四卷,乃吴氏《三礼疑义》之第一部,今缺四至二十八卷。其体例首列经文,
六卷。明陆浚源撰。浚源字号不详,平湖(今属浙江)人。生卒事迹不详。自称陆贽二十九世孙。该书专记历史上陆姓之人事迹,并作为谱谍,考述世系。采陆氏人名见于正史者,共计120人。各录其史书本传,汇为一编。寓
二卷。宋陈岩肖(约1147前后在世)撰。陈岩肖,字子象,自号西郊野叟,金华(今属浙江)人。宋钦宗靖康中,曾游京师天清寺,汴京失陷,其父德固遭难。绍兴初,官建康。绍兴八年(1138),以任子中词科,仕至
九十四卷。《总目》一卷。《附刻》一卷。《补遗》一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主事,累官两淮盐运使,官至贵州巡抚。诗学六朝、初唐,词华韵美
十四卷。明代董其昌(生卒年不详)书。原本为七卷,因每卷析为二,故称十四卷。大体书成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相距长达十二年之久。有经文近十万字,洋洋大观。但石之存佚不可知。
十二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
十卷。清卢文弨校。是书因《新书》久无善本,故详为校订。所据诸本,有宋建宁府本、淳祐八年长沙刊本,明沈颉本、李空同本、陆良弼本、程荣本、何允中本、友人赵曦明校本八种。建宁本则称建本,长沙本则称潭本,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