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二十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大乘义章》原有五聚,二百四十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二百二十门,分为二十卷。本书主要内容是:一、教聚,二、义法聚,三、染法聚,四、净法聚,五、杂法聚(今已佚)。教聚中分有三门,即:众经教迹义,三藏义、十二部经义。义法聚中分有二十六门,即:佛性义、假名义、入不二门义、二谛义、二无我义、如法性实际义、七解脱门义、三有为义、三无为义、四空义、四优檀那义、四悉檀义、四真实义、四谛义、四缘义、五果义、六因义、四空义、五法三自性义、六种相门义、八识义、十因义、十一空义、十二因缘义、十八空义、二十二根义。染法聚分有六十门,即:二障义、三障义、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三使义、三漏义、四缚四流四栀义、四取义、四种身结义、五住地义、五盖义、五下分结义、五上分结义、五悭义、五心裁义、五心缚义、六垢义、七漏义、七使义、八慢义、九种恶觉义、八妄想义、八倒义、九结义、十使义、十缠义、十障义、十四难义、十六神我义、六十二见义、八万四千烦恼义、身等三业义、三性业义、三受报业义、三界系业义、三时报业义、四曲秽浊三业义、黑白四业义、五逆义、六业义、七不善律仪义、八种语义、九业义、十不善业义、十四垢业义、十六恶律仪义、饮酒三十五失义、二种生死义、四生义、四有义、四识住义、四食义、五阴义、六道义、七识住义、八难义、九众生居义、十二入义、十八界义、二十五有义、四十居止义。净法聚有一百三十三门,分因法、果法两类。因法一百一十五门是:发菩提心义、回向义、金刚三昧义、断结义、灭尽定义、一乘义、二种庄严义、二种种姓义、证教二行义、三归义、三学义、三聚戒义、三种律仪义、业观舍义、三慧义、三种般若义、三智义、三量智义、同相三道义、别相三道义、三种住义、烦等四心义、人四依义、法四依义、四圣种义、四亲近行义、转业四行义、四修定义、四不坏净义、四坚义、四种道义、四种善法义、四种味义、四德处义、四种求知义、四陀罗尼义、四无量义、四无碍义、菩萨四无畏义、四摄义、五愿义、五戒义、五品十善义、五停心义、五圣支定义、五圣智三昧义、五智义、五忍义、五种菩提义、五种方便义、五种善法义、五行义、五生义、五无量义、五德举罪义、五种教诫义、六波罗蜜义、六念义、主种决定义、六妙行义、六种善法义、六和敬义、六修定义、六三昧义、六摄义、七善律仪义、七净义、七财义、七种大乘义、七地义、八戒斋义、八禅定义、八解脱义、八胜处义、八行观义、八大人觉义、八法摄摩诃衍义、九次第定义、九想观义、九断智义、十想义、十一切入义、十圣处义、十种慰喻义、十愿义、十种供养义、十无尽藏义、信等十行义、十明义、十忍义、十无生忍义、十住义、十行义、十回向义、十地义、十功德义、见性十法义、涅槃十因义、菩萨十力义、菩萨十无畏义、三乘共十地义、十智义、十一智义、十一净义、十二头陀义、十二巧方便义、十三住义,离十四垢业义、离隐六方、离四恶友、摄四善友义、十四化心义、十六特胜义、菩萨十八不共法义、二十种法师德义、贤圣义。果法十八门是:涅槃义、无上菩提义、净土义、三佛义、三智义、四智义、四无畏义、五分法身义、五眼义、六通义、十号义、十力义、十八不共法义、百四十不共法义。杂法聚虽然文佚,但是据道宣的传说推考,当有二十九门。慧远的《大乘义章》代表了他所宗的南道地论师的观点和释经方法,对当时流行的《毗昙》、《成实》,处处予以精简。对远传师菩提流支之说作了直率的批评,而一时传为南地论师所撰的《大乘起信论》也多处引用,足见《大乘义章》在博寻旧解,穿凿新奇,精爽宏瞻等方面的价值所在。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有载。

猜你喜欢

  • 读易详说

    十卷。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居士。南宋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曾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反对与金割地求合而得罪秦桧,贬谪岭南。因自号读易老人,据平生学《易》心得

  • 中庸臆说

    一卷。清常茂仁撰。茂仁字炳南,河南密县(今河南密县)人。著有《书经臆说·大诰篇》、《诗经臆说·父王篇》。其说《中庸》,以孝字为宗旨,其大意谓中庸宗旨,只是一孝,吃紧在先有其终,此孔孟待阐之旨,程朱未窥

  • 大学本文

    一卷。大学古本一卷。中庸本文一卷。清王澍撰。王澍详《禹贡谱》条。此书仿《苏评孟子》之例,取《大学》、《中庸》本文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原序加以批点,既尊古本,又尊朱子改本,自相矛盾。

  • 汉学拾遗

    一卷。清刘台拱(1751-1805)撰,刘台拱字端临,江苏宝应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官至丹徒县学训导,嘉庆十年(1805)卒,年五十五岁。《汉学拾遗》是考证《汉书》的,书名似不够恰当。可能

  • 翊圣保德传

    三卷。宋王钦若(962-1052)撰。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属江西新喻)人,中进士甲科,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王钦若状貌短小丑陋,为人奸诈,因妒忌寇准在澶渊之役立奇功而进谗言使寇准去职。王钦若

  • 说文职墨

    三卷。清于鬯撰。参见《说文校书》。“职墨”犹言笔记、札记。是书持论虽不甚高,但亦有所发明,对于段玉裁、桂馥、严可均、王筠诸家之说偶有补正。例如:“从‘隹’与从‘鸟’之字同偏旁者皆同字也,段氏力辨‘雁’

  • 香草校易

    五卷。清于鬯撰。于鬯字香草,江苏南汇人。作者于群经皆有校语。《香草校易》即其一。此书立说以汉易为宗,于各家之说能够择善而从,故其观点多有可称道之处。如择“地势坤”时说“坤”本作“巛”,而“巛”当读为“

  • 退庵诗存

    二十四卷。清梁章钜(1775-1849)撰。梁章钜,字茝林,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道光间官至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梁章钜博学能诗,著有《经麈》、《夏小正通释》、《三国志旁证》、

  • 周易通解

    六卷。清杨以迥撰。杨以迥,金匮人。余皆不详。全书分上经之上、上经之下,下经之上、下经之下,共四卷。图说亦上下二卷。作者认为《周易》中每卦每爻,都有本象,自具义理。解易者不应遗漏。还以为自古以来解易者不

  • 黄帝阴符经注

    ①一卷。唐张果(生卒年不详)撰。张果,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称,不知何许人,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临汾)、晋(太原)间,时人传说他有长生秘术,武则天遣使召之,诈死未应。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