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上编十五篇,下编十五篇。孙膑撰。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人,约与商鞅、孟子同时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其真名不可考,因受过膑刑,故史称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妒嫉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遂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后为齐使秘密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待以宾客之礼。尝为田忌谋,赛马取胜。田忌荐之于齐威王,任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伐赵,赵急,出使求救于齐。次年,齐威王遣田忌、孙膑率兵救赵。孙膑避实击虚,批亢捣虚,引兵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将庞涓回师自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遭齐军伏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后十三年,齐魏马陵之战又重创魏军,庞涓智穷兵败,乃自刭。案此太史公说,或谓《孙膑兵法》首篇《擒庞涓》,庞涓在桂陵之战兵败被俘,何又有后十三年马陵之战,庞涓自刭?今人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于此有说,谓禽(擒)有二义,此禽为制服之义,非擒获之义。其说有据,文繁不俱录。相传孙膑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小注:图四卷。颜注:孙膑。可见此书在汉以前尚存,又名《齐孙子》。其后失传,《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故自宋代以来迄至近世,众多学者对孙武和孙膑是否各有兵法传世问题提出怀疑,或谓孙武即孙膑,孙子十三篇即《孙膑兵法》,聚讼纷纭,莫衷一是。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及其它一些先秦兵书竹简,证明孙武、孙膑各有兵法,长达一千七百余年的疑案至此全解。经专家整理,1975年出版,共收竹简四百四十余牧,计一万余字(此统计数字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编者注,文物出版社)分上、下两编,各十五篇。上编十五篇篇名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有[ ]者标题乃竹简整理小组所加,原简无标题。)上编直录孙膑的言论与有关事迹,当为孙膑及其弟子所撰无疑。下编既没有孙膑、田忌、齐威王之间的问答之辞,也没有“孙子曰”字样,因此,其是否为孙膑之论著尚难确断,姑存疑。此书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在战争观上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论点,主张以战争的手段来实现“天下服”的政治目的。在战略上主张“必攻不守”,所谓“必攻”,即指坚决地攻击,或说一定要打击;所谓“不守”,不是说不防守,而是指敌方没有防守、或无法防守、或防守虚弱之处。攻敌之不守之处,为兵家用兵之要略。此乃《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谓“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在战术上,“孙膑贵势”(《吕氏春秋·不二》),极为重视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天候、阵法等各方面条件,创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此外,孙膑对将帅的选拔,士卒的训练等都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以“道”制胜,其所谓“道”,即今语“客观规律”。主张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弥足珍贵。此书久佚,直至1975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方重见天日。经由专家整理,197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简本《孙膑兵法》,为普通32开本;7月又出版线装大字本。1985年版将下编移出,补入“五教法”一篇,共十六篇、二百九十四简,文字也有较多修正。近年此书较好的整理注释本有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此外,邓泽宗《孙膑兵法注译》(解放军出版1986年版)、傅振伦《孙膑兵法译注》(巴蜀书社1986年版)、刘心健《孙膑兵法新编注译》(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俱可参考。

猜你喜欢

  • 易义古象通

    八卷。明魏浚(生卒年不详)撰。魏浚字禹卿,号苍水,松溪(今福建松溪)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除本书外,还著有《方言据》、《西事珥》、《纬谭》、《峡云阁存草》等书。此

  • 易经辑疏

    四卷。清黄家杰撰。黄家杰,江西临川人。其书删去了邵子的横图,认为这是邵子之易,不是羲、文之易,而不免仍用先天之说。又认为来知德的卦错、卦综,胜于卦变,而不免仍用卦变之说。其自序称,“来易恐不近于举业”

  • 大禹谟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义,黎民敏德。”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

  • 日进直讲

    五卷。明高拱撰。高拱详见《春秋正旨》条。嘉靖三十一年(1552),高拱以翰林编修为裕王(穆宗)讲官,讲解《四书》,嘉靖三十九年(1560)编定此书。书中先解释字句,然后陈说义理,共有十卷。今本只有五卷

  • 正俗备用字解

    四卷。清王兆琛(生卒年不详)撰。兆琛原名兆玺,字叔玉,号献甫,又号西舶,福山(今属山东)人。嘉庆丁丑(1817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山西巡抚。是书取通用字,分别正俗,解释音义,依《康熙字

  • 金华正学编

    十二卷。明赵鹤(约1583前后在世)编,唐邦佐(生卒年不详)重辑。(生平见《金华文统》条)。唐邦佐字维良,兰溪(今属浙江)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光州知州。嘉靖间,赵鹤官金华知府,以宋吕祖谦

  • 尚书偶记

    一卷。清汪德钺撰。此为汪德钺读《尚书》时偶有所感辄形诸笔端,最终合为一卷以成本书。虽为信手拈来,其中仍不乏妙论。比如汪氏根据《尚书》中对人的称谓来论二典,谓“格于文祖”以前称舜,到了“十有二牧”之后,

  • 秋兴

    鼓角边城暮,关河古塞秋。渊明方止酒,王粲亦登楼。摇荡伤残岁,栖迟忆故丘。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 全室外集

    九卷。《续集》一卷。明僧宗泐(1318-1391)撰。宗泐,字季潭,临海(今属浙江)人。洪武初,选拔修行高的和尚,宗泐居其首,命住天界寺。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以佛书有遗佚,命其往西域求遗经,

  • 史复斋文集

    四卷。清史调(约1751年前后在世)撰。史调字匀五,号后斋,晚号云台山人,华阴(今陕西省关中)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仙游县知县。著有《史复斋文集》。此集凡四卷,皆为文。其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