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卷。明苏伯衡(约1338-?)撰。苏伯衡,字平仲,浙江金华人。伯衡博学勤奋,元末时负誉于乡,明初,用为国子学录,后迁学正,著《苏平仲集》。是集凡十六卷,初刻于洪武年间,由林方直编辑。卷首有刘基洪武
①四卷。清周之祯修,崔曾颐纂。周之桢字甫,河北清苑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同治二年(1863)任猗氏县知县。崔曾颐字少伊,永济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主讲郇阳书院。同治五年(186
五卷。明刘元卿撰。刘元卿详见《大象观》条。此书第一卷为《大学》正文,所据为丰坊伪石经本;第二卷为《略疏》,阐发诚意之旨;第三卷为《发明》,采撷明朝诸儒之说;第四、五卷为《广义》,根据真德秀《大学衍义》
二十八卷。明冯梦龙(1547-1646)撰。冯梦龙,字犹龙,一字耳犹,又自号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子、墨憨斋主人、龙子犹,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和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在崇祯
一卷。清包汝翼(生卒年未详)撰。汝翼字纪三,安徽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包世臣的族兄,包慎言的父亲。卷首有世臣的序文,认为《大学》、《中庸》二篇非周末汉初诸儒所记,朱考亭也没作《大学》、《中庸》章句;认
十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本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兼取诸家之说。其说《春秋》,往往因引申太过,而曼衍于经义之外,如讲“元年”则牵连论及改元,再因改元而盛赞明朝十三帝皆不改元等等。类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
三十卷。宋王之道(1093-1169)撰。王之道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庐州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王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调历阳丞,绍兴初,通判滁州,因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
五卷。唐王方庆(?-702)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平生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著有《南宫故事》、《尚书考功簿》、《谏林》
一卷。明杨万里(1127-1206)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宋高宗时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孝宗时任广东提举平茶盐、提点刑狱等职。正直爱国,主张抗金。曾屡次上书指摘朝政,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