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宜都县志

宜都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显功纂修。刘显功,字允公,汉军镶黄旗人,荫生,康熙三十四年(1695)官宜都知县。宜都县志创始于明成化间教谕赵友,续修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经世文,其书已久不传。刘显功莅位,得康熙初年知县叶代生搜罗旧乘钞本数页,借作准绳,重加厘订。《宜都县志》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分舆图志、经制志、水利志、民卫志、风土志、封建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事变志、艺文志十二纲。此志自残篇断简中,补旧增新,以存典籍。此志提纲挈目,有条不紊,在清初方志中是较完善之作。惜此志将星野列舆图志内,以备精于天官者采择,然所列星文及诸家异同,皆古楚南郡荆州之地,府志已详载,不必宜都县志重述。又秩官志列宋知县姚涣,《宋史》列传载姚涣知峡州时,平反宜都冤狱一事,并非官宜都,此考核未详。所选艺文,仅学田、清江书院、虎脑背镇社学碑记三篇,山水记一篇,此外有关一县政教者,皆弃而不录,而诗章载近百首,并将李白、杜甫荆门虎牙等作置于之前,未免详略失宜。有咸丰九年(1859)刻本。②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崔培元修,龚绍仁纂。龚绍仁,字九曾,湖北监利、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户部主事。宜都县志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刘显功纂修后,咸丰九年(1859)知县徐有年校仇重刊,此后一百六七十年无增修,典章文物缺而未备。崔培元、朱甘霖先后任知县,为此深忧,适湖北纂修通志,檄取邑乘,乃延龚绍仁秉笔纂修,告成。《宜都县志》同治六年(1867)刻本。共四卷,分地理志、营建志、政教志、人物志。方志学,自陆献清《康熙灵寿志》后,洪亮吉、章学诚等斟酌损益,体例大备。此志未仿效而独创一例,仅分四纲,以致每纲所统之目,简难御繁。如藩封一目,本为人物之一,不列于人物,而附地理志中沿革之后,未恰当。艺文只载著述,采汉唐艺文经籍志例,而列于人物志中也未当。旧志职官列蜀汉张飞至宋姚涣等十七人,皆郡守之职非宜都县令,此志概予删除,颇得史法。又分野之说,论者纷如,毅然去之,较有见地。另去旧志八景图,增十六铺图,不但全县了如指掌,也足供地理学者参考。

猜你喜欢

  • 韩非子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1717-1795)撰。卢文弨,字召弓,浙江余姚人。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喜欢校书、有《群书拾补》。《韩非子拾补》是收入《群收拾补》的第二十六种书。卢文弨

  • 西藏志

    不分卷,佚名纂修。《西藏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宁刻本。全书不分卷,分三十五目,为:事迹,疆圉、山川、寺庙、天时、物产、岁节、纪年、风俗、衣冠、饮食、婚嫁、夫妇、生育、丧葬、医药、占卜、礼仪、宴

  • 业儒臆说

    一卷。清代陶圻撰。陶圻字甸方,秀水(今浙江嘉兴附近)人。此书是作者关于“为学”、“仁”等儒家学说的论述之作,涉及儒家学说的许多方面,全书反对王守仁学说。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吴吏部文集

    十二卷。明吴本泰(生卒年均不详)撰。吴本泰,字美子,号梅里,又号药师,浙江海宁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著有《诗余》(又名《绮语障》)、《吴吏部文集》等书。是集凡十二卷。包括文集八卷,诗集四卷。

  • 大沙门百一羯磨法

    一卷。宋释法颖撰。法颖生平事迹详见《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辞条。《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主要内容是,记述单白羯磨二十四,白羯磨四十七,白四羯磨三十等文,附有例证说文。总体上看,该卷标章亦未明析,次序殊

  • 宙合编

    八卷。明林兆珂(详见《毛诗多识编》条)撰。此书是林兆珂考证之文,分为六门。一为“泰真测徼”,内容皆以谈论天地为主;二为“珍驾提羽”,均为谈论经籍:三为“墨兵微画”,皆谈史传;四为“汉畴剽耳”,皆谈世务

  • 文房四谱

    五卷。宋苏易简撰。苏易简,生卒年不详,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第一,才思敏捷,以文章知名,很受太宗赏识。曾先后任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出任邓州、陈州知州。其著作除《文房

  • 龙江集

    十四卷。明唐锦(约1520前后在世)撰。唐铺,字世絅,号龙江,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山东东明知县,擢兵科给事中。以忤刘瑾被贬。瑾诛迁南工部主事,历刑部郎中,出为江西提学副使。

  • 迦陵集

    一卷。明黎遂球(约1627年前后在世)撰,遂球,字美周,广东番禺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桂王时,赠太仆寺卿,谥忠悯,晋赠兵部尚书。乾隆时赐烈悯。该集前有西园张萱、东莞邓云霄题词以

  • 觚不觚录

    一卷。明王世贞(详见《弇山堂别集》)撰。此书专记明代典章制度沿革情况,记载尤为详备。虽多记世故,而朝野轶闻杂事,也多有涉猎。所记每一事件皆首尾有叙,极其完备。作者弱年入朝为官,晚年作此书,阅历深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