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不分卷。清黄易辑刻。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家、书画家。官至山东济宁府同知。其篆刻醇厚渊雅,发展了秦、汉的优良传统。为“西冷八家”之一,与丁敬并称“丁黄”。工隶书,沉着有致。擅画山水,笔墨清隽。喜搜集金石文字,官山东时,广搜碑刻。其金石著作,除本书外,尚有《岱岩访古记》、《嵩洛访古记》、《嵩洛访碑图记》等。书前有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序,翁方纲的题记及诗。书中钩摹汉石刻文字,首为熹平石经尚书、论语残字,然后是魏元丕、范式、三公山、谯敏、王稚子阙、武梁祠画像、圉令赵君、成阳灵台、朱龟诸碑,共十种。书虽名金石文字,其实只有石而无金。在十种碑中,熹平石经、魏元丕碑、范式碑、王雅子阙、圉令赵君碑、谯敏碑、咸阳灵台碑、朱龟碑,均根据所得旧本,依照原字大小钩摹。他续访所得的三公山碑、范式碑阴,以及唐拓武梁祠画像所缺左一石之二行,及其中各两石上下各四行的文字,则依现存之原石,缩写摹入。世所罕传者,则据旧拓钩摹留其真。其续得者,则据原石缩写存其字。编中所摹各刻,在每一刻后,附有黄易及各家的考释。书中所摹各刻存字,虽较洪适《隶续》所载要少些,但有些碑刻,却可补洪书之不足。如魏元丕碑,补洪氏未释者十一字;范式碑,可补一百八十余字。而其间字体笔法,经各家及黄氏审正,可据以订补《隶释》之误释或缺释者,亦复不少。至于武梁祠堂画像,本为左中右三石,洪氏未见原石,误以为六;范式碑本有碑阴,洪氏未见原石,误认为是鲁竣碑的碑阴。在此书中,武梁祠堂画像左中右三石12行题字及范式碑阴题名,均根据原石一一摹入。于各刻之后,还详记其搜访始末。传本为原刻本。

猜你喜欢

  • 诗附记

    四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嘉庆四年左迁鸿胪寺卿。十九年重预琼林宴,赐二品卿衔。

  • 王荆公诗注

    五十卷。宋李壁(1159-1222)撰。李壁,字季章,号雁湖居士,眉州丹陵(今四川建昌县)人。初因父祖有功入官,后登进士第。宁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文懿。少聪颖,嗜学如饥

  • 樊榭山房文集

    八卷。《诗集》十卷。《续集》十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厉鹗博学多才,生平著述颇富,尤精于诗学。著有《宋诗纪事》

  • 诸经纪数

    十四卷。明徐鉴(详见《诸书考录》)撰。本书仿《小学绀珠》的体例。摘取十三经之中带数字的成语,以类相比次。自一至万数。其中有一句兼诸数者别称为垒数。各标本语,引上下文及注疏附于词语之下。

  • 谥法

    四卷。宋苏洵(1009-1066)撰。洵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及苏辙之父,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

  • 桥西杂记

    一卷。清代叶名沣(生卒年不详)撰。叶名沣字润臣,汉阳(今属湖北)人。道光举人,官内阁待读,著有《周易异文疏证》、《礼记郑读疏证》、《战国策地名考》等书。此书属于杂记见闻,内容较杂,题名“桥西杂记”是因

  • 书影

    十卷。明末清初周亮工(1612-1672)撰。周亮工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明亡后,降清,官至福建按察使,康熙八年被劾革职,下狱。《

  • 武城县续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厉秀芳纂修,张大樽纂。厉秀芳,江苏仪徵人,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任武城县知县。张大樽,武城县儒学训导。厉秀芳任县令后,以邑志自乾隆县令骆大俊重修后,又将近百年未有踵其事者,遂于

  • 南明野史

    即《王藩实录》。

  • 遵注义释诗经离句衬解

    八卷。清朱榛撰。朱榛字欲泉,安徽含山县人。朱氏以为朱熹集传,文字繁多,再作疏解则更令人难以卒读。所以此书只在经文诗句之间略加衬字,使其文义上下贯通,故称衬解。如诗句中有字异音别者则另附字义音释。又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