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西通志辑要

广西通志辑要

十七卷首一卷,清苏宗经、羊复礼、夏敬颐辑。苏宗经,字是程,号文庵,广西玉林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任梧州府学教授、国子监监丞,好读书,著有《读史管见》、《监史精华》、《明史漏约》、《名宦百咏》等。羊复礼,浙江海盐人,光绪间知府,所纂《镇安府志》,称广西各府志之首,还著有《海昌丛载》。夏敬颐,江西新建人,曾任玉林州知州、百色厅同知、浔州府及桂林府知府。道光二十五年(1845),苏宗经鉴于谢启昆的《广西通志》二百八十卷,卷帙浩繁难于披览,遂变其体例,析其条目,将原文辑成三卷,四十余万字,悉从简要,稽考不烦。其书以地统目,按省总及各府分册,分为: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职官、学校、赋税、宦绩、谪宦、人物、流寓、胜迹、关隘、祠庙十五目,每府之前绘以舆图,共一百三十二幅。成书后未及付梓,殁后只存稿本。光绪间其子苏器之携稿北上,谋求刊刻,未果。光绪十四年(1888)广西布政使马丕瑶,将其稿刊刻,并委羊复礼增补,搜辑刘长佑等纂修《昭忠录》、《平桂纪略》、《股匪总录》、《堂匪总录》、《广西道里表》等书,排纂成帙,附刊于后,这些书均记道光、咸丰以后之事,经羊复礼增辑厘正,共十七卷首一卷。比苏宗经辑本增艺文、水利、兵制、金石四目,共十九目。将道光至光绪间的时事变迁,郡县变制沿革、疆域学校赋税经政的因革损益,分门汇添于各条之下,注“增辑”二字,将一百三十二幅图分列于各府州之首。卷首序言、凡例、目录一卷。于光绪十五年(1889)成书,同年十月开雕。刊刻竣工,羊复礼无暇校对,光绪十六年(1890)升任广西巡抚的马丕瑶命夏敬颐稽考重加厘订,增百色直辖厅、归顺直隶州二卷,名“续刻”,共十八卷。该书是嘉庆《广西通志》的辑本,不但保存谢启昆《广西通志》的主要内容,增添嘉庆至光绪期间的史料,其中人物、兵制增补较多。其书评价较高,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简而能赅,卷帙无多而贯串靡遗,亦称善本。此后至今,广西未有续修通志。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光绪十六年(1890)桂林唐九如堂刊刻本,此后未有重版。1976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刻本影印本。广西桂林图书馆藏苏宗经后人苏玉霖精抄本,缺卷一。

猜你喜欢

  • 溪蛮丛笑

    一卷。宋朱辅撰,朱辅字季公,南宋未桐乡(在今安徽桐城县北)人,朱翌子。其生卒直、仕履均不详。溪蛮即武陵五溪蛮,有雄溪、沅溪、酋溪、溪、辰溪、皆为蛮夷居新,清代其地属湖南辰州(今湖南沅陵)境。朱辅尝为官

  • 高忠宪公年谱

    二卷。清高世宁编。世宁明清之际江苏无锡人,字季远,为谱主高攀龙(详见《高子年谱》)之少子。此谱系据华允诚《高子年谱》编成。首有吴兴祚等人序,崇祯恤赠制词、谕祭文,小像、文震孟题词、董其昌等人撰像赞。谱

  • 春秋诸传参说

    二卷。清夏容撰。夏容,武宁(今属江西省)人。该书综合《春秋》三传的异同,并参考汉唐以来诸儒的论说,对《春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阐发。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 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十六卷。清张问达(详见《易经辨疑》)撰。此本为传抄本,共十六卷,大体上仿宋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将《左传》之文,分国类聚,每事为一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事件的始末。首为《周天王传》,以下依次为

  • 南汇县新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胡志熊修,吴省钦等纂。胡志熊,湖北孝感人,清乾隆间知事南汇县。南汇自雍正十三年(1735),邑令钦琏始修南汇志,乾隆五十八年(1793),胡志熊继钦志之旧而续之,成新志。卷首为序文、

  • 易说求源

    六卷。清末武春芳撰。武春芳字运隆,河北乐亭人。此书是作者将四十年之读易随笔重新编篡,附于经传之后而成。在自序中作者申述了他的易学宗旨:“易之大义,在于阴阳,阴阳之符,见于君臣、父子、夫妇之三纲,而要其

  • 剡源戴先生文集

    三十卷。元戴表元(1244-1310)撰。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质野翁、充安老人。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宋咸淳进士,任建康府教授。元大德中授信州路教授。调婺州,移疾归。《元史》有传。此集又称《

  • 字通

    一卷。宋李从周(生卒年不详)撰。从周字肩吾,临邛(今四川邛峡县)人,一说彭山(今属四川)人。治《三礼》、“六书”,尝与魏了翁切磋学问。是书成于嘉定十三年(1220),魏了翁为之作序。其自序云:“字而有

  • 琴学心声

    一卷。清庄臻凤撰。庄臻凤号蝶庵。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专论琴声,先考律吕之源、次辨指法正误。又自制新十二曲,增入旧调之中,并同时附以赠诗。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 仪礼丧服辑略

    一册。附丧服今制表 一册。清华理撰。理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湖南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按:此书共分二册,第一册是《仪礼丧服辑略》,有自序,序中说到:“《丧服篇》以服为纲,以人为目,言礼服者往往遵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