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溪集
六卷。明徐灿(约1550前后在世)撰。徐灿字文华,后更字本充,号阳溪,奉新(江西西北)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尝馆于严嵩家。一日严嵩与朝官饮宴,方献酬,客皆跪而受爵,徐灿遂慨然辞归。著有《阳溪集》。是集凡六卷。徐灿平生喜讲良知之学,故其文皆质朴,诗亦类似击壤派。是集列入《四库全书·存目》。
六卷。明徐灿(约1550前后在世)撰。徐灿字文华,后更字本充,号阳溪,奉新(江西西北)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尝馆于严嵩家。一日严嵩与朝官饮宴,方献酬,客皆跪而受爵,徐灿遂慨然辞归。著有《阳溪集》。是集凡六卷。徐灿平生喜讲良知之学,故其文皆质朴,诗亦类似击壤派。是集列入《四库全书·存目》。
见《甲申保定城守纪略》。
一卷。参见《心传录》。
①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牟蓁,字龙崖,四川巴县人,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来任含山县知县。含山志旧附于《和州志》,明正统六年,一修于朱沅,正德十三年,再修于黄标,嘉靖七年,三修于易鸾。牟蓁来
二卷。不著撰人。根据史料分析,此经为汉代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名虽曰经,而首却用如是我闻语气言事。经注释“阴”有五阴,释“持”谓十八持,即十八界。释“入”谓有十二入。以上为释名。次言十二因缘。提出四
一卷。①清顾炎武撰。顾炎武,详见《求古录》条。此书考释石经七种。西晋裴頠所刻石经,后世无传。唐开元以后所刻石经,在考释上也无争议。唯有汉魏碑二种,后人争论不休。宋赵明诚作《金石录》、洪适作《隶释》,始
一卷。清徐郙撰。郙字颂阁,江苏嘉定县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赐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书成于同治七年(1868年)秋,其识语略云:客秋典试豫省,每得佳卷,
十二卷。清姚士斌(生卒年不详)刻前八卷,其孙姚学经(生卒年不详)续刻后四卷。姚士斌,字式峰;姚学经,字东樵。皆旌德(今属安徽)人。姚士斌之父姚继韬曾购得米芾大小行楷书迹共八种,打算刻石,但不幸早逝。姚
十卷。明吴彦匡撰。吴彦匡,生卒年月、事迹、何方人士,均不详。著有《花史》一书。是书在常熟蒋养庵《花编》、松江曹介人《花品》二书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共记载百余种花品。书中以一花为一类,各加神品、妙品、佳品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常璩的《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
四卷。清段叔玉(生卒年不详)刻博山书。段叔玉,生平不详,为傅山的同乡后辈,工于刻石,为傅山之子傅寿髦所赏识,学傅山书,故收藏甚多。该帖刻成于康熙癸亥,此帖中皆为傅山七旬以后所收,多录古人诗文,自书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