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戎本
残存一卷。六朝佚名译。鸠摩罗什来华后,始出十诵比丘五戒本一卷。自此后戒本复多,凡有五种。自唐代以后,罗什比丘尼戒本失传,且大藏也未收入。日本大正十三年西本愿寺将敦煌写经三十卷,赠给了大谷大学图书馆。从中发现一残存比丘尼戒本,经考证字迹与六朝文字大体相同,又与罗什所译十诵比丘尼戒本酷似,与其他四种译本殊别,故推定为罗什所译残存本。论据细密,推断谨严较为可信。该残本具有遗失补缺,保存史料价值。现常见本是日本影印本。
残存一卷。六朝佚名译。鸠摩罗什来华后,始出十诵比丘五戒本一卷。自此后戒本复多,凡有五种。自唐代以后,罗什比丘尼戒本失传,且大藏也未收入。日本大正十三年西本愿寺将敦煌写经三十卷,赠给了大谷大学图书馆。从中发现一残存比丘尼戒本,经考证字迹与六朝文字大体相同,又与罗什所译十诵比丘尼戒本酷似,与其他四种译本殊别,故推定为罗什所译残存本。论据细密,推断谨严较为可信。该残本具有遗失补缺,保存史料价值。现常见本是日本影印本。
八卷。清黄元御(1705-1758)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黄元御早年中过秀才,研习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二十九岁时患眼疾,因庸医误治而致左目失明。于是废弃科场名利,发愤学医
八卷。清朱承煦撰。朱承煦,字诲客,山东益都人。怀玉山,距玉山县一百四十里,高四百余丈,盘亘三百余里。介饶州、广信二府,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重镇。《怀玉山志》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共八卷。卷首为
五卷。清王元复(生卒年不详)撰。王元复字能愚,号醒斋,湖南邵阳人。康熙岁贡,提倡理学。《榴园管测》是王元复编辑《永乐性理大全》中所列周子《太极图说》、邵子《皇极经世书》、朱子《易学启蒙》、蔡元《定律吕
一卷。清胡垣撰。胡垣字紫庭,浦口(今江苏江浦县)人。是书有王先谦序,谓此书“以等韵辨方音,即方音求古韵,并欲有心人依此例广注方音,期于萃音韵之全,览古今之要”,可知胡氏欲从等韵入手阐明方音与古韵。胡氏
无卷数。艾南英(1583-1646)撰。南英字千子,一字千之,东乡(今属江西省)人。明末学者。为诸生,好学,善读书,以文名世。天启四年(1624)举于乡。后屡试不第。西京陷,入闽,唐王朱聿键召见,授兵
四卷。清代陆鸣鳌撰。陆鸣鳌字石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居河南知县。罢官后入书院讲学。此书是作者辑录平时的议论、问答之类札记撰成此编。全书主要内容为以“习静、养生、阑入”等观点来阐述“心性”,内容观
五卷,附录一卷。清吴寿旸编撰。吴寿旸(约1763-1833),字虞臣,藏书大家吴骞之子。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浙江海宁人,祖籍安徽休宁,平生酷爱藏书,不惜倾囊购置,曾得乡
十卷,民国王昌蔚修,张政纂。王昌蔚,曾任剑阁县长。张政,字梓忠,江油人,举人。为李榕先生再传弟子,民国初尝摄州篆。民国十六年(1927)重开旧局,县府聘其主其事,因成兹编。《续修剑阁县志》民国十六年(
三卷。传说东汉魏伯阳(生卒年不详)撰。魏伯阳,一说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东)人。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魏伯阳本为高门贵家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不知。后与三个
十二卷。清褚廷璋(约1779前后在世)撰。褚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未详。乾隆二十二年(1757)召试,赐内阁中书。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降六品衔,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