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

旧题公羊寿(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云:“公羊子,齐人。”唐颜师古疏云“名高”,唐杨士勋《穀梁传序疏》说同是。唐代以此书为公羊高撰。唐徐彦《公羊传注疏》引东汉末戴宏《春秋说序》云《公羊传》最早之传授:“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其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此说疑问较多。《四库提要》考证云:“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又云:“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高之明证。”因而定为汉公羊寿撰。公羊寿生平不详,西汉文景时期齐国人。先儒认为,《左传》传事不传义,《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大抵正确。《公羊》即以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为宗旨。如鲁隐公二年《经》云:“无骇帅师入极。”《左传》亦记其事而已。然此书则云:“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曷为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其灭也,其言如何?内大恶,讳也。”一则简单之史实,竟被发掘出如此多的“微言大义”,其臆说显然。即使是一则简单的天象记录,也往往被赋予微言大义。如隐公三年《经》:“己已,日有食之。”此书释之云:“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也,朔在后也。”据此,则《春秋》所记之天象亦隐寓褒贬之意。故郑玄《六艺论》讥之曰:“《公羊》善于谶。”汉儒总结《公羊传》所申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有“三科九旨”之说。徐彦疏引何休之说三科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夷,是三科九旨也。”唐徐彦《春秋公羊注疏》引宋氏《春秋说注》则以为:“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风内外。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绝。时与日月,详略之旨也;王与天王天子,是录远近亲疏之旨也;讥与贬绝,则轻重之绝者。”何宋之说三科可通,而九旨不同。宋之“张三世”即何之“所闻见、所闻、所传闻”;宋之“三统”,即何之“新周、故宋、当新王”;宋之“风内外”,即何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即司马迁“据鲁、亲周,故殷”之说。而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改称为“绌夏、亲周、故宋”。后儒又以“继往开来,一统内外”言《公羊》大义。继往即存三统,开来即张三世,一统内外即风内外。除此三科九旨外,后儒总结《公羊》大义,还有七等、六辅、五始、二类、七缺、黜周王鲁诸说。此书虽以申发《春秋》大义为主,然亦有记事。如宣公十五年《经》“宋人及楚人平”。《左传》记华元单身夜入楚营,劫持司马子反,但其所记仅六十余字。而此书则大肆铺张,详细记录了华元与子反、子反与楚庄王间之对话,其描写极富戏剧性。其中亦有对经文之训释,如隐元年十二月《经》“祭伯来”《左传》只说“祭伯来,非王命也”。而此书则云,“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又如隐八年三月《经》“郑伯使宛来归邴”,《左传》云,“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此书则云,“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皆比《左传》更为清楚明白。此书在汉景帝时即立于学官,流传甚广。汉代治《公羊》者以董仲舒与何休成就最大(参见《春秋繁露》与《春秋公羊解诂》条)。汉以后属今文经学的《公羊》学大不如属古文经学的《左传》学兴盛。诸儒对此书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亦多持异议。宋儒叶梦得曾云:“《公羊》、《穀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未必当。”此盖为汉以降诸儒之共识,即使就《公羊》与《穀梁》二书比较,先儒一般亦认为《公羊》不如《穀梁》义精。以今观之,此书所阐发之“微言大义”,几乎全属臆说曲解,与其说是《春秋》大义,勿宁说是《公羊》大义。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云:“《公》、《穀》之义,诚多牵强。……妄为解说,或无中生有,或颠倒史实,要皆凭空撰语自圆其说者,《公羊》诞矣,《穀梁》尤甚。”此可以代表现代学者的一般看法。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注》是解释《公羊传》权威性的著作,唐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则重在阐释何休《解诂》。清代后期,今文经学复兴,《公羊》学亦再度昌盛。孔广森著《公羊通义》,阐发何休之说,陈立著《春秋公羊义疏》、刘逢禄著《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进一步阐发《公羊》思想及何氏《公羊》学。庄述祖则把《公羊传》推演到群经之中,宋翔凤也极力推崇《公羊传》。刘逢禄门人龚自珍、魏源承其衣钵,于《公羊》大义中萌发出近代改良思想。其后康有为又于《公羊传》中发生出孔子改制之说,构建了颇具近代改良特色的大同社会之理想,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此一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宋刻本、明隆庆元年与《穀梁》合刻本、嘉靖张凤翼刻本、明万历四十四年闵氏三色印本。

猜你喜欢

  • 顾氏家集

    八种,二十一卷,附录二卷。顾燮光(1875-1949)编。顾燮光字鼎梅,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廪贡生。善书画,尤好金石碑版之学,著有金石著作数种及《非儒非侠使斋诗文集》。是编为顾燮光汇集自曾祖及兄四代

  • 新疆纪略

    清珠克登纂。珠克登字华亭。十三岁时,随父亲前往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任,道光二十一年(1841),珠克登任肃州镇。珠克登久寓边陲,较为了解那里的情况。此书多道光间抄本。全书不分卷,首记各地官制及兵丁之数,

  • 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此残卷有九十四行,每行两篆。每篆分为三栏:上栏篆文,中栏音切,下栏说解。皆为木部,“祖”字起,“楬”字止,共一百八十八字。然首行两篆仅存“木”旁,十五行上下两篆全损,九十二、九十四两行古文“柙”字和篆

  • 益都金石记

    四卷。清段松苓撰。段松苓,字赤亭,益都(今山东寿光县境)人。段松苓与朱文藻同以诸生专治金石之学见知于士林。阮元搜集和编撰《山左金石志》时,段松苓即担任编辑之事。益都古为山东青州府治,自汉代以来,世为北

  • 紫藤花馆诗草

    四卷。廖基植(生卒年未详)撰。廖基植字壁耘,湖南宁乡人。清末诸生。廖基植为廖树蘅之子。树蘅颇以诗名,基植濡染家学,故亦喜吟咏。惟才力颇弱,又不事苦吟,故篇什殊无精彩。据其弟基棫叙称,基植尤好昌谷、义山

  • 平定教匪纪事

    一卷。清勒保(1740-1820)撰。勒保,字宜轩,费莫氏,满州镶红旗人。初由监生充清字馆誊录、笔帖式,后由军机章京升任云贵、四川、两江总督。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在湖北起义,很快蔓延到四川、陕

  • 西溪集

    十卷。宋沈遘(1025-1067)撰。沈遘,字文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知杭州、开封府,官至翰林学士。沈遘与弟沈辽,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他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

  • 岳雪楼诗存

    四卷。清孔继勋(?-1842)撰。孔继勋字炽廷,广东南海人。他青年时即以诗名,嘉庆戊寅乡荐七试礼闱,道光癸巳捷南宫入词馆,曾受请襄办军务,亦曾南北往来十余载,其间多有吟咏,但不肯自留其稿。道光乙酉筑岳

  • 翠屏集

    四卷。明张以宁(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人。人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举进士,初授黄岩判官,后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10年。元末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院学士,知制诰。洪武二

  • 西樵游览记

    十四卷。清刘子秀撰。刘子秀,字振天,号南畲,广东顺德人。《西樵游览记》清刻本,共十四卷。分为十二门。曰名胜上下。曰峰峦。曰岩洞。曰溪泉。曰台石(附采石)。曰院馆(附亭宇)。曰山村(附坊表、祠墓、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