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不分卷。清刘文淇(详见《左传旧疏考正》)撰,子毓崧(1818-1867)、孙寿曾(1838-1882)续撰。文淇祖孙三代都是著名经学家。毓崧字伯山,一字松崖,道光二十年(1840)优贡生。传父《左传》学,旁通经史及诸子百家,校于校勘,著有《春秋左氏传大义》及《周礼》《尚书》《毛诗》《礼记旧疏考正》等书。寿曾字恭甫,同治三年(1864)、光绪二年(1876)两中副榜,著有《昏礼重别论对驳义》。仪征刘氏三世并以经学名,深受当时学者宗仰。据刘毓崧撰《先考行略》称,文淇生平湛深经术,对《春秋左氏传》用力尤勤,曾认为《左传》之义,被杜预剥落已久,杜注中稍可观览的观点,多系袭取旧注,于是辑《左传旧注疏证》一书,先取贾逵、服虔、郑玄三人之注,进行疏通证明,对杜预排击不当的进行纠正,对杜预剿袭前人的说法加以标明,对杜预沿用韦昭《国语注》的地方,也一加以指出。他还认为许慎《五经异文》所载的左氏说都本于传《左传》的先师,《说文解字》所引的《左传》,也是古文家的学说,《汉书·五行志》所载的刘子骏(歆)说,实际上也是左氏一家之学。又如经疏史注及《太平御览》所引的《左传》注,不载姓名,而与杜预注不同的,也是贾逵、服虔的旧说。凡此之类,都称为旧注,而加以疏证。至于顾炎武、惠栋、洪亮吉、焦循、沈钦韩等人专释《左传》之书,以及钱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等人之说如有可采,都加以罗列,最后附以自己的看法,进行论定。上稽先秦诸子,下考唐以前的史书,旁及杂家笔记、文集,都取作佐证,力图实事求是。历时四十年,撰成长编,拟定依次排比成书八十卷。可惜此书未成,刘文淇就已去世。子毓崧、孙寿曾继续编定;寿曾用力尤多,但只编至襄公四年就去世了。宏篇巨制未成完璧,学者惜之。《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采用典型的注疏体,每条经传文之下有“注”和“疏证”两部分。注引贾逵、服虔等汉代古文家之说,疏证则广征博引,以补汉人旧注之不足,兼辨杜预、孔颖达之误。此书对《左传》的汉代旧注进行了集大成的总结,对贾、服旧说收罗之完备、归纳之清晰都罕有其匹。此外,他还收集其他古文家研究《左传》的成果,突破了贾、服的界限,对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择善而从。取材广博,也不乏个人的论断。对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服饰器物、姓氏、地理、鸟兽虫鱼的考辨,汇萃众说而论断颇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该书也有考辨欠精、论断不当的地方,并且书中崇汉排杜的意识也影响持论的公允。刘文淇还全盘否定前人探寻《春秋》义例的努力。总之,《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是清代学者整理《左传》旧注的集大成之作,是治《左传》学的必要参考书。此书稿本一直未能整理刊行,直到解放后1959年,才有科学出版社的排印本问世。

猜你喜欢

  • 四书臆说

    十二卷。清李锡书撰。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今山西静乐)人。是书卷一说《大学》,卷二说《中庸》,卷三说《论语》、《孟子》,卷四、卷五、卷六泛论,卷七、卷八说孝、说道、说心、说理、说气、说性、说情、说才、

  • 灵华馆丛稿

    五卷。清陶宪曾(生卒年不详)撰。陶宪曾字伯成,一字梅先,安化(今甘肃庆阳)人。补弟子员,以入赀得国子监典籍,加五品衔。二十七岁而卒。此书主要考订经史典籍,以校勘辑佚为主,兼及音韵训诂等。体例依照王念孙

  • 江油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桂星纂修。桂星,蒙古人,进士,曾任江油县知县。江油县志创于县令彭基士,续于县令瞿熙仲。嘉庆十年(1805)重修通志,大府檄调各县志,供省局备采。王令纂辑成书而未付梓。桂星乃就旧稿点定,补

  • 梅里志

    十八卷。清杨谦纂、李富孙补辑、余弼续补。杨谦,字未孩。嘉庆五年(1800),郡守伊小尹师以郡志久未纂修,延邑人士共事编辑。聘李富孙、李文朴分纂之,时设局于鸳湖书院,朝夕商榷。得悉杨文朴先人杨谦纂有《梅

  • 四声切韵表补正

    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汪曰桢撰。曰桢(1813-1881)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官会稽县教谕,光绪七年(1881年)卒于官,年六十九。精史学、数

  • 桃溪雪

    二卷。清吴廷康采辑,黄燮清填词。吴廷康,字康甫,生卒年不详。廷康嗜善好古,久而不衰。宦迹所至,必与邑人士稽考名胜及前贤遗迹之所在。凡忠孝义烈之未经表著者,必扬其隐,以为世风,廉俸所入恒以是罄。黄燮清生

  • 润州事迹诗钞

    十册。清解铁如编。解铁如,丹徒(今镇江)人。此编以本郡江山风物,胜迹人文,博雅者题咏如林,志乘不能备载,故抄缺者补,新者续,编为十册,不分卷。以地分类,为丹徒、丹阳、金坛、漂阳。其所徵录,上溯东晋,下

  • 字书

    不著撰人名氏。按,《隋书·经籍志》列字书之目凡三:一曰《古今字书》十卷,二曰《字书》三卷,三曰《字书》十卷,均未言何时何人所撰,原书早已亡佚,无从可考。惟于群籍所引尚可略见端倪,但三者亦无法区分,清与

  • 蒙求

    二卷。唐李翰(生卒年不详)撰。李翰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华之长子。弱冠擢进士第,累迁大理司直,拜左补阙,加翰林学士。是书系传授经史百家知识的蒙书,李良进表称之“错综经史,随便训释”,李华序称“引古

  • 辽史拾遗

    二十四卷。清厉鹗(1692-1752)撰。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博览群书,留心金石碑刻,精于宋、辽史实。所著尚有《宋诗纪事》。《辽史拾遗》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仿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