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本义
① 三十卷。程端学(1280-1336)撰。程端学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今属浙江)人,元代著名经学家。元英宗至治进士,官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刚严方正,学者惮之,迁太常博士,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以通《春秋》著称。其平生著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或问》、《春秋三传辩疑》、《积斋集》等书。此书作于其任国子助教期间,采录自三传以下共一百七十六家《春秋》学著作或论述,引征十分宏富。其大旨主《穀梁》“常事不书”和孙复“有贬无褒之义,故其征引,大抵皆孙复以后之说。其《自序》云:“孔子何为修《春秋》?明礼义,正名分、辩王伯、定中外,防微慎始、断疑诛意。其书皆天下国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己复礼而已。”“故《春秋》不书常事,属辞比事,使人自见其义而已。……若邵子谓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朱子谓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者,盖有以识夫笔削之意。若董子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者,又此经之大旨也。三传之作固不可谓无补于经也,然而攻其细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遗一事之义,以日月爵氏名字为褒贬,以抑扬予夺诛赏为大用,执彼以例此,持此以方彼,少不合则辗转生意、穿凿附会。何、范、杜氏又从而附益之,圣人经世之志泯矣。后此诸儒虽多训释,大凡不出三家之绪,积习生常,同然一辞,使圣人明白正大之经反若晦昧谲怪之说,可叹也!幸而啖叔佐、赵伯循、陆伯冲、孙大山、刘原父、叶石林、陈岳氏者出,而有以辩三传之非。至其所自为说,又不免褒贬凡例之敝。复得吕居仁、郑夹漈、吕朴乡、李秀岩、戴岷隐、赵木讷、黄东发、赵浚南诸儒,杰然欲扫陋习,而未暇致详也。端学之愚,病此久矣。窃尝采诸传之合于经者曰‘本义’,而闻附己意于其末,复作‘辩疑’以订三传之疑似,作‘或问’以校诸儒之异同,廿年始就。”程氏之说经,事事以求其所以贬,固多臆说妄断。如“纪履谕来逆女”、“伯姬归于齐”,此直书其事,《公》、《穀》亦不言有何褒贬。而程氏则认为履谕为命卿,此为“非命卿”。凡《左传》与经不合,程氏即疑之云“未知信否”?然此书所采引一百七十六家,其中百分之八十已佚,皆赖此书而可略见梗概,亦其一功。此书卷首有《春秋纲领》、《春秋通论》、《春秋本义问答》三篇。《纲领》引诸儒之说《春秋》精要之语而录之;《通论》言《春秋》之大义及此书之宗旨;《问答》则以对话形式阐述“《春秋》本义”。现存元至正渐东官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② 十卷。清顾朱撰。顾朱,御儿(在今浙江桐乡)人。该书研究《春秋》,不主一家之说,综合三传及先儒之言,并断以己意,力图阐发孔子修《春秋》的“本义”。书中注重对《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的阐发。有清康熙庚寅(1710年)刊本。③ 十二卷。清吕公滋撰。公滋,新安(今河南新安)人。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他鉴于前人治《春秋》往往轻经重传、弃经从传,渐乖《春秋》的本义,于是撰成该书。大体上以经为主,综合三传及诸儒之说,加以折衷。该书有清乾隆辛亥(1791)冬望柏堂刊本。④ 十二卷。清吴楫撰。吴楫字川南,江浦(今江苏江浦)人。著有《秋艇集》、《桐窗读书记》、《古文发源》、《谈艺录》、《毛诗砭愚》、《秋艇杂俎》等。该书以经证经,认为左丘明受经于孔子,《春秋》是圣人的微言,《左传》则阐发圣人的微言。因此,该书利用《左传》以阐发《春秋》的本义,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有所匡正。该书长于议论,推尊《左传》,立论比较平允。有民国四年(1915)印《金陵丛书》乙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