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辨义

春秋辨义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详见《易学》)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隐公六年“郑人来谕平”,卓氏认为当依《左传》训更成,《公羊》以为堕成,《穀梁》以为不果成者,文义皆误。又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公羊》以为此执而言伐为“大之”,因为孔子“不与夷狄之执中国”。卓氏则认为“伐”字即可用于国,亦可用于人,无《公羊》所谓“大之”之大义。如此之类,皆有见地。至于桓公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卓氏以为本为甲戌年正月己丑,史官偶倒其文;僖公十六年书宋五石六鹢是因为宋为三恪,如此之类,皆为臆说。卷首八卷为全书之宗旨。其中第一二卷为《经义》,相当于诸书之《纲领》,其后附卓氏自论,认为:《春秋》一书“乃夫子当日樵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其志焉。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笔削,而或以一字,或以微言,点缀拨动,俾躬弑逆者、谋弑逆将弑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而不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又谓《春秋》“喜辞剧,怒辞遽,与辞详,弑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轻,正辞确,愸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皆一时之所进发而杂物之所结撰也。”卷三为《传义》,亦举杜氏以下诸儒论三传得失精要之语而录之。其后为卓氏概论,述三传源流而评其得失,兼评诸家之《春秋》学,卓氏尤其推重陈傅良。其评三传,认为“《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由”。但《左氏》又“文词富艳,不识道理”,“好信小说奇闻,暗于大体”。而《公羊》、《穀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是“经旨”,虽其“中间论事或违”,“多杂驳不雅训”,但“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基本上是前人的一般看法。卷四、五、六、七为《书义》、卷八为《不书义》皆为阐发所谓《春秋》书法。卷八后尚有《时义》、《地义》两篇。清初学者较重此书,如俞汝言《春秋平义》引录此书颇多。现存明崇祯卓氏自刻本。

猜你喜欢

  • 皇侃论语义疏参订

    十卷。清吴骞(1733-1813)撰。骞字兔床,号槎客,浙江海宁人。诸生。皇侃《论语义疏》乾隆间由日本传入中土。浙江布政使王亶望首先刊行。鲍氏知其不足又刊之。不久又由日本传入《孟子七经考异补遗》一书,

  • 就正草

    一卷。清徐玺(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徐玺字不详,号雷溪,进贤(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七年(1729)拔贡。本编乃其文集。书前有吴士玉序,而卷中有祭士玉文,殆刻在序后。收入《四库全书

  • 春秋通义

    一卷。撰人不详 此书体例为分条论述,按年代先后排次《春秋》大事。篇幅虽小,持论却较平允。如庄公七年“虽陨如雨”一条。《公羊》解释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又以

  • 鹤泉集

    八卷。明王健撰。王健,字伟纯。浙江永嘉人。永嘉之西山有饮鹤泉,因而取号为鹤泉。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升祠祭仪制二司郎中,参定乐律,升南光禄少卿。卒赠礼部尚书。此集

  • 历代名画记

    十卷。唐张彦远撰。张彦远之生平见《法书要录》。张彦远祖上屡及高官,家中广聚“法书名画”,因而自幼备受熏陶,且对“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于是潜心钻研、精心选择,著有《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历

  • 春秋繁露笺注

    十七卷。清董天工撰。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自称董仲舒之后。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自宋嘉定年间以来,有真德秀等人进行评点,但没有人对文意进行笺注。天工之祖曾想作笺注,但未能成书;天工继

  • 在陆草堂集

    六卷。清储欣(1631-1706)撰。储欣字同人。江苏宜兴人。生平见《春秋指掌》(辞目)。储欣早年以八股文负名东南沿海,其古文谨洁明畅,有唐宋家法,大致与苏轼相近。储欣生前曾亲手编订文集,收文二百余篇

  • 丈雪语录

    一卷。清释澈编。澈生平事迹及《丈雪语录》均详见《丈雪醉禅师语录》辞条。

  • 桂馥轩丛书

    十八种,八十一卷。清佚名编。书前题“洪氏藏版”。所收如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八卷、刘喜海《海东堂金石存考》一卷、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内外编》七卷、《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二卷等,均为清代考证金石目录及其

  • 五续今古奇观

    见《石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