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李虚中命书

李虚中命书

三卷。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762-813)注。李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翰愈曾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墓志铭说:“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后世星命之学者,皆以李虚中为祖。韩愈虽称其汪洋奥美,万端千绪,但未言所著之书。《唐书·艺文志》也不载此书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虚中命书格局》二卷,郑樵《艺文略》则作《李虚中命术》一卷、《命书补遗》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又作《李虚中命书》三卷。《焦氏经籍志》于《命书》三卷外,又有《命书补遗》一卷。以上各种名目卷数皆参差不合,世间传本久绝,无以考证其异同。唯《永乐大典》所收尚多完具,卷帙前后亦颇有次第。《四库全书》著录时即依《永乐大典》本,按晁公武所列目厘为三卷。书前有李虚中自序一篇,称司马季主于壶山之阳遇鬼谷子,出逸文九篇,论幽微之理,虚中为掇拾诸家注释成集云云。近人余嘉锡认为并非李虚中注鬼谷子书,而是李虚中自著。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其理由:诸书著录时皆名《李虚中命书》而不名《鬼谷子命书》,晁公武《读书志》则明言“李虚中撰”,而不是鬼谷子撰。至于书前《自序》,乃是后来术士所伪托,因为所谓“逸文九篇”,书中根本没有九篇。关于此书的卷数,余嘉锡认为:三卷中李虚中原书只二卷,另一卷是后人所作的《命书补遗》。此三卷本的卷上,首论六十甲子,凡六十一条,注以为是鬼谷子之说,然其文词鄙俚,与中、下二卷迥异。实际上,这一卷就是后人的《命书补遗》,而不知何以为“卷上”,本末倒置。《永乐大典》收之亦误。对于书中所论命术,后世皆以为李虚中只用生年、月、日而未及“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持此观点,以为书中前半未论时,与韩愈所作墓志相合,而后半多称四柱,其说始于宋时,与前文相谬。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后面四柱本属李虚中之文,李虚中命术也本有“时”的因素,认为韩愈所谓的“日辰”即是指时。同时还有两个有力的证据,一是朱松《韦斋集》卷十《送日者苏君序》说:“推步人生时之所值,占其贵贱寿夭,自周以来有之矣,至唐殿中侍御史李虚中,始以造诣精奥之思尽发其秘。”二是洪适《盘洲集》卷三十五《送王秀才序》说:“唐李虚中始以人之初生岁、月、日、时,推其十母十二子相生相克,以逆知人之耆折、贵贱、休咎。”可见余嘉锡所言有理。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猜你喜欢

  • 黄帝九章算法细草

    九卷,朱贾宪(生卒年不可考)撰。《宋史·艺文志》载贾宪撰《黄帝九章算法》九卷,今已夫传。与贾宪同时期王洙(997-1057)说:“近世司天算楚衍为首,既老昏,有弟子贾宪、朱吉著名。宪今为左班殿直,告隶

  • 粤风集

    四卷。清修和原辑,李调元(1734-?)辑。修和,睢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事迹均不详。李调元,字羹堂,一字赞庵,号雨村、墨庄,绵州(今四川省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广东

  • 石屏词

    一卷。宋戴复古(1167-?)撰。复古,字式之,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幼孤,勉承家学,曾从林景思游,又为陆游门人。其诗作清新健快,以诗而名。其词音韵天成,不饰雕琢,自成妙趣。是集又名《石屏长短句》。

  • 思补斋自订年谱

    一卷。清徐广缙(1797-1870)自撰。广缙字仲升,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历任编修、御史、陕西榆林府知府、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官。因武昌被太平军攻克,被革职。此谱自记至同治七年

  • 前游桃花源记

    一卷。清陈廷庆撰。陈廷庆,字兆同,号古华,奉贤人,乾隆间进士,官辰州知府。著有《谦受堂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莅临辰阳,过桃源初游时所作。记抵沅江,舍舟而走陆路,行经桃源山下,适阴雨未散,乘

  • 左传杜注拾遗

    一卷。清阮芝生撰。芝生字紫坪,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曾学于著名学者天台齐召南门下。此书多用顾炎武、顾栋高之说,有时也纠正他们的疏误,大体上是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书的补充和订正,有的地方持论较为

  • 增广注释辩柳集

    四十三卷。旧本题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童宗说,南城(今属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详。张敦颐(详见《六朝事迹》)。潘纬,字仲宝,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据乾道三年(1167),吴郡陆之渊序,称为

  • 公羊逸礼考征

    一卷。清陈奂(详见《诗毛氏传疏》撰。陈奂少从江沅游,通六书音韵,师事段玉裁,治《毛诗》、《说文》,又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交游。陈奂是清代学者中治《毛诗》最有成就者之一。他还精通礼学,认为论礼当追溯

  • 传家易传义存疑

    三卷。清章世臣撰。章世臣字雷川,又字豸卿。安徽望江人。官姑熟教授,作者认为“易之有程子易传、朱子本义,犹天之有日月也。日月者,天之眼目,传义者,亦学易之眼目。”但作者在读易时,却发现“程朱之说往往传得

  • 春秋条贯篇

    十一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康熙二十四年(1685)会试,奇龄充任同考官、分阅《春秋》房,因与监试御史议论据《春秋》出题之事产生分歧,对方援杜预之说,以为“经之条贯(即条理、系统),必出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