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五卷。明杨慎妻黄氏撰。其生卒年未详。是书虽标黄氏撰,但其所作实数不多。黄氏为杨慎之妻。杨慎(1487-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遣戍云南永昌卫。自此,或归蜀,或居云南会成,或留戍所,达三十余年之久,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一百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升庵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此编五卷,计《套数》一卷、《重头》二卷、《小令》一卷、《拾遗》一卷。合之得套数八、重头百三十四、小令二十六。以升庵所作《陶情乐府》校雠是集,有《陶情乐府》载入者,实系升庵之作。如卷一〔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一套、〔中吕粉蝶儿〕“十二兰干”一套、〔南吕一枝花〕“天官赐幅辰”一套。卷二〔清江引〕“陶潜归来三径斜”等八首,“驻马听鸣橹沙头”等四首,“罗江怨空亭月影斜”等四首,“黄莺儿积雨酝轻寒”等四首,“寨儿令掩绣阁”等四首,“对玉环带过清江引风花雪月”四首,“庆宣和细雨柴门锁寂寥”等四首,“醉高歌年年客邸春风”等四首,“落梅风病才起”等四首,“黄莺儿道情”四首,“调笑自语”七首、“黄莺儿风花雪夜”四首,〔清江引〕“莺唇佳人鹅项”等四首,〔玉娇枝〕“螳螂河尾”等四首,“驻马听宝珠寺”四首。则均非夫人黄氏所作。考其他各卷,共得套数三、重头九十三、小令十三,皆非夫人作。此外如〔商调〕“二郎”套别见张埼《吴骚集》。“驻云飞暗想娇容”等四首、“驻马听离别曾经”一首,别见《南宫词纪》。“一半儿小红楼上月儿斜”等前二首、“柳摇金茅檐草”下等四首、〔折桂令〕“为风流勾引春情”等二首和另外六首均别见张栩《彩笔情词》,皆题作升庵词。故此编称夫人之作实为虚名。升庵《陶情乐府》有嘉靖三十年(1551)新喻简绍芳序文,乃升庵谪戍博南时作,刊时升庵尚健在,必无以夫人作充数之理。今所传夫人套数、小令集,恐出于明季坊贾所编。此本与《升庵长短句》合刊,他本题作徐文长重订者,则在此本之后。有明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 醉画图

    清廖燕(1644-1705)撰。廖燕原名廖燕生,字人也,又字紫舟,广东曲江人。生于明亡清初之际。清初戏曲作家。其性格简傲,屡应科举不第,一生抗节不仕,以教馆为生,靠卖文笔维持生计,布衣终身。曾有县令想

  • 周金文存

    六卷。附补遗。清邹安辑。邹安,原名寿祺,字适庐,浙江杭州人。卷一载钟、铎、句、鑃八十六器;卷二载鼎、鬲、甗二百三十器,补遗五器;卷三载敦、彝、簠、簋、豆、登、碗、盏三百九十六器,补遗五十三器;卷四载盘

  • 神农本草经疏

    三十卷。明缪希雍(详见《先醒斋广笔记》)撰。又名《本草经疏》。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此书。此书目录编次悉依宋代《大观证类本草》,

  • 文苑楂桔

    二卷。作者不详,书成于明代。传奇小说集,收唐人传奇及明人小说计十九篇,其中唐人传奇占十之七八,概抄录《太平广记》,文字上没有加工整理。所记明人小说《负情侬传》与明宋幼清《九籥集》卷五《负情侬传》同,为

  • 五经疑问

    一卷。房景先(475-518)撰。清王谟(见《圣证论》)辑。景先字光胄,清河(今属河南)人,北朝北魏经学家。祖父房元庆,仕刘骏,历七郡太守。父房爱亲有三子,长子景伯,三子景远,景先为第二子,幼孤贫,无

  • 何氏丛书五种

    二十卷。清何元锡(1766-1829)编。何元锡字梦华,又字敬祉,号蛇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生。精于簿录之学。家中藏书甚富,所藏书以及金石等多有条贯。其中的善本精抄书,做“获经堂”书屋藏之。元锡

  • 褚仲都周易讲疏

    一卷。辑佚书,梁褚仲都(见《褚氏易注》条)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均载,褚仲都《周易讲疏》凡十六卷,早亡佚。马国翰据孔颖达《周易正义》所引十五条,辑

  • 刘氏系词义疏

    一卷。辑佚书,南齐刘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刘瓛字子珪,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曾征为步兵校尉,不就,卒谥贞简先生。其事见《南齐书》本传。《经典释文·叙录》引《七录》云,刘瓛作《系词

  • 公孙龙子校本

    三卷。清严可均(1762-1843)撰。此书为可均从《道藏》颠字三号中录出,稍加校勘而成。其以意校者十一节,如《迹府篇》注“辈时君之有悟”,辈字当作冀字。“故圣陪十黄帝”,陪当作倍。“勒兵伐远”,勒兵

  • 易经颂

    十二卷。明陈仁锡撰。该书借剖析字句来发挥意义,虽取《本义》而亦有相异者。大抵据文臆断之处多,而研究古训之处少。因为陈氏本为文人,经学并不是他的专门所长。该书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始据副都御史黄登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