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枕中书

枕中书

一卷。旧本题晋葛洪撰(不确)。《枕中书》,又名《枕中记》,主名《元始上真众仙记》,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先叙葛洪于罗浮山夜遇玄都太真王,得授“真书”、“真记”。其“真书”中说:元始天王即盘古真人之号,与太玄玉女(号为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天皇,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为元阳父,又生九天玄女(号为太真西王母)。天皇受号十三头后生地皇十一头,地皇生人皇九头。其“真书”中还称伏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是三皇之苗裔,以记述天地生成及元始天王诸人名号。其“真记”载述古代所传重要神仙和道教人物的事迹,并罗列古代帝王和圣贤,如其称“太吴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等,以述众仙的职掌、名号和治所等。书中所记神仙人物,起于太古而止于晋代许溢、许玉斧(即许翙)等。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考《道藏》中另有《枕中记》、《枕中经》二书。其前者为孙思邈撰,内言修身养生之道,长寿求仙之法。其后者无撰书人姓名,内言拘魂守魄凝聚精神,辟鬼度厄、却病延年之术。二书均与此本《枕中书》不同。现存《枕中书》有明《道藏》(题《元始上真众仙记》)本、《说郛》本,清《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春秋义疏

    无卷数。清蒋家驹(详见《尚书义疏》)撰。此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之说为蓝本并融入自己的看法,然而既未能避免胡《传》牵强苛刻的弊病,作者自出之新意也往往流于穿凿臆断;且作者理路似欠明晰,多有“后文每事示讥

  • 敩艺斋外集

    一卷。清邹汉勋(生卒年不详。)撰。生平见《艺斋文存》条。此集皆骈俪之文,似二集以骈散区分,然文存第八卷之末有《追忆赋》,则文存亦载俪文,知二者之分不尽缘于体制。此集中文十七篇。书札十二篇。《狱中上黄海

  • 安陆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蒋炯、梅体萱修,李道平、李延锡等纂。蒋炯,字蒋村,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廪生,官安陆知县。梅体萱,字小素,号欢庭,江西南城人,进士,继蒋炯知县事。李道平,字远山,安陆县人,进士,官

  • 北山小集

    四十卷。宋程俱(1078-1144)撰。程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今浙江衢州)人。以祖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后举进士,累迁将作监丞。又以撰述荐,迁著作佐郎。宣和二年(1120)进颂,赐上舍出身,除礼部郎

  • 仪象考成

    三十二卷。清戴进贤主编。有二十六人参加编纂工作。前两卷说明“玑衡抚辰仪”的性能与用法,后三十卷是星表。包括总纪恒星及恒星黄道经纬度表十三卷,恒星赤道经纬度十二卷,月五星相距恒星黄赤道经纬度表一卷,天汉

  • 周易发例

    一卷。清王夫之(生平事迹见《周易稗疏》条)撰。王氏说易不信陈抟之学、京房之术,对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也极力排斥,亦不附会老庄之旨空谈玄妙。其言必证实,义必切理。此书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作者论

  • 通介堂徐氏传略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分国史列传、先世事略两部分。列传四篇,即徐湛恩、徐绩、徐锟、徐泽醇。事略五篇。据载,徐氏为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之后,明末家于辽阳,后从清军入关,遂为正篮旗汉军人。泽醇次子徐桐官至大学士

  • 委羽山续志

    六卷。清王维翰撰。王维翰,字啸林,浙江黄岩人。明胡伯举曾作《委羽山志》,世已无传。王维翰于偶然中得其残稿,故续成此书。《委羽山续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共六卷。兹篇体例仿胡志。有补有续。宫室、仙

  • 易理象数合解

    二卷。清聂镐敏撰。镐敏字丰阳,号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兵部职方司郎中。著有《松心居士诗文集》、《赐书堂试帖律赋》、《京圃诗文读经心得》等刊世。此《易理象数合解》意欲以易理与象数兼

  • 读中庸偶记

    一卷。清邱壑(详见《读大学偶记》)撰。是书随意涉笔,但语多见解。唯说“中庸”二字,谓《中庸》也是言礼之书,中是体,和是用。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用其中之谓中庸。”庸即用,致中和,则用中之谓,无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