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侍郎自订年谱
一卷。清殷兆镛(1806-1883)自撰。兆镛字补金,又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等官。光绪七年(1881)以病致仕。此谱所记以仕历、家事为主,其中咸丰十年(1860)记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事,系其目击,述之较详。此谱手稿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另有宣统三年(1911)孙柏龄等排印本,1927年排印本。
一卷。清殷兆镛(1806-1883)自撰。兆镛字补金,又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等官。光绪七年(1881)以病致仕。此谱所记以仕历、家事为主,其中咸丰十年(1860)记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事,系其目击,述之较详。此谱手稿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另有宣统三年(1911)孙柏龄等排印本,1927年排印本。
八卷。明姚绶,(1423-1495)撰。姚绶,字公绶,初号谷庵,又号云东子、兰台逸史、天田老农、上清仙吏、云东逸史等,又称丹丘先生,浙江嘉兴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画
九十卷。清吴鼎撰。此编采用宋朝俞琰,元朝龙仁夫、吴澄、胡一桂,明朝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徵、高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说。其论辨去取,别为附录十卷。可能是认为汉、唐旧说略备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儒新义
七卷。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江西临川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陈际泰本以八股文著名,所以此书就用骈体时文的方法,阐说《易》理,于理有取于先圣,于体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心诵经法》一书,即是四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略出,全书不过六百余言。初示身口仪则,告人佛教规矩;次示止观,即先明空、假、中三观;后明六度、权
二十二卷。清翁方纲编撰。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金石学家、书法家。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降鸿胪寺卿。能诗
一卷。清徐镇撰。徐镇字筠谷,江阴(今属江苏省)人。该书考订春秋列国世系源流,作成图谱。有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叶廷甲校刊本,水心斋叶氏藏板。
一卷。孟子说约 一卷。清聂镐敏(详见《论语说约》)撰。是编说《中庸》者十二,说《孟子》者五,篇帙不多,故合刻。《中庸说约》戒惧慎独说,以为慎独字而始揭于夫子,其义则古先民之心传。其说明行,说知仁勇,说
八卷。明郑若庸(约1535前后在世)撰。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年十六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隐于支硎山,后为赵王厚煜所聘,为之著书。著有《蛣蜣集》、《北游漫稿》、《美隽》等。
十二卷。清包仪(生卒年不详)撰。包仪字羽修,河北邢台人。拔贡生。其自序称,早年听说有《皇极经世》而没有途径得到此书。从顺治辛卯到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才从王可南家得此书。到江宁后,寄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卷首有“退翁小序”,退翁是孙承泽别号。书中又多称“先宫保公评”之语,可能是孙承泽采掇旧文,为古来画家作传,而草创未完,其后人抄录成书,又以所画跋附缀于后,而成此书。此书记自古以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