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汉阳县志

汉阳县志

三十二卷,附续志一卷。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刘嗣孔,字宗儒,陕西绥德县人,举人,官汉阳知县。按汉阳县,历千百年,迄无专志可考。《文渊阁书目》载: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以前汉阳县志一册,不著撰者姓氏。《同治汉川志》人物文苑载:有崇祯十四年(1641)方以知纂修《汉阳县志稿》,二书俱未见。乾隆间县令沈孟坚创修县志,延刘湘煃等编纂,未竣离去,刘嗣孔继任,采取旧稿,重加订正遂成此志。乾隆十三年(1748)刻印。每卷分列一纲,为舆图、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城池、堤防、赋役、风俗、物产、学校、禫祀、分署、兵防、古迹、秩官、名宦、良吏、选举、乡贤、宦业、封爵、忠臣、孝子、文学、懿行、隐逸、方伎、列女、方外、著述、杂记。分十八子目,各以类从。此编遵仿康熙六年(1667)陈国儒所修府志,搜求碑铭传记事迹可信者,依序采录,成一邑之志。所列纲目,体制无讹。其著述志为创立,以县中著书立说不乏其人,藏弃之家每多抄本,又非志所能收,特仿《汉书·艺文志》例,编立一门,存其书目,以备日后采择。杂记志事非常见者,他志概摈弃不录,此志以闻见所及,采之备印证。此志历时甚久,始克成书,使之后作者,有所考鉴。②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裘行恕修,邵翔纂。裘行恕,字慎甫,江西新建人,举人,官汉阳知县。县志自乾隆十三年(1748)县令刘嗣孔修后,历七十年久未续修。裘行恕重加增辑,历数月而志成。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印。分三十四类,子目十附列。此志分类设目与刘志略有异同,当时淮盐运楚,行销全省,盐船停泊汉阳镇,是楚盐总汇之处,刘志仅记本境行销纲引,而全省销量总数无从稽考,故此志特列盐法一门。秩官志,乾隆以前刘志均已胪列,此志以乾隆元年(1736)以后,文职县令丞尉,武职游击守备,俱细载其籍贯、任事年月,此志将刘志的名宦志、良吏志合为一编,细为考核,削重登者,补遗漏者,刘志以后者,俱核实登载。此志增艺文志一门,分上下二卷,碑记赋序等篇,采录无遗,诗章附于古迹,照旧全载,其余与县事无关的,概从删削。此志遵刘志体例,补遗订误,使数十年来典章文物不致散失,足以广见闻。

猜你喜欢

  • 金川琐记

    六卷。清李心衡撰。李心衡,上海人。此篇所记,自山川形势人民风俗,以及飞潜动植物细故,凡所目击,皆备载,故名琐记。卷首有郑一崧、魏光方、李心衡序,称其立言有体,叙事存真,抒词有质有文,不漏不支。如卷一火

  • 周官集注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

  • 古今将略

    四卷。明冯孜撰。冯孜字原泉,浙江桐乡人。生卒年不详。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此书分元、亨、利、贞四集,每集一卷。内容上采远古黄帝时代,下迄明代,以战功显著者,录其事迹,并以《孙子》

  • 广雅疏证补正

    一卷。清王念孙、王引之撰。《广雅疏证》刊成之后,王氏父子复加勘校补充,所言或细书刊本上,或别签夹入书中。手校补本《疏证》先由清河汪汲收藏,后入扬州书贾夏炳泉手,复由淮安黄海长购得,经罗振玉鉴定确为王氏

  • 易论

    无卷数。清徐善撰。书首有沈廷劢的序称为南州徐敬可,应当是南昌人。而徐善又自己署名为嘉禾。在朱彝尊的《曝书亭集》中有徐敬可的《左传地名考序》。又阎若璩的《潜邱札记》也称“秀水徐胜敬可为人作《左传地名考》

  • 乐论

    一卷。晋阮籍撰。辑佚书,清王谟(生平事迹见《乐经》条)辑。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之学,与山涛、嵇康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善弹琴,著有《乐记》,早已亡佚,《隋书》

  • 闲情偶寄

    十六卷。清李渔(1611-1680?)撰。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又号随庵主人、新亭樵客。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二十七岁中秀才,后多次应乡试,均未中。有《笠翁十种曲》。本书内容颇为庞杂,共分词曲、演

  • 区种五种

    五卷。附录一卷。清赵梦龄(生卒年不详)辑。赵梦龄,字锡九,号菊斋,又号西湖寄生,仁和(今属浙江杭州市)人。《区田五种》辑录了五种有关“区田法”的著作。有宋葆淳的《汜胜之遗书》、孙宅揆的《区种图说》、帅

  • 太学典祀汇考

    十四卷。清张璿撰。张璿,字玉衡,宛平(今北京西南)人。官至国子监典簿。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历代太学祭祀制度和凡祀于太学的自孔子而下四配十哲及先贤先儒的言行事迹。作者意在广博,而轻于考证。子夏《易传》,

  • 青嵝遗稿

    二卷。清盛锦(?-1756)撰。盛锦,字庭坚,号青嵝。江苏吴县人。诸生。盛锦一生周游南北,京城王公大臣与其有交者不寡。该集由沈德潜选编并作序,据序中介绍,遗稿共收诗五百余篇,因刻书费用有限,先刊印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