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献县志

献县志

①八卷。清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刘征廉,字季顽,江西太和人,曾任献县知县。郑大纲,南和人,曾任献县儒学训导。康熙十年(1671)刘征廉任献县知县,十一年檄修通志,刘征廉遂参考明万历献县志,成书八卷。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分八志,依次为舆地志、宫室志、学校志、食货志、秩官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下又分五十二子目。此志赋役类述各类田地及人员的赋役数额,有参考价值。然其山川门中所列建成山、乐寿岩、万春山、白草山,实皆为丘陵土岗,不应云山。秩官志所记,始自明洪武间,而顺治以前官吏之任期与朝代仍多不可稽考。又秩官之有传者,明代仅知县赵景星、钱春、石经屏、王调鼎四人,清代则无一人。虽年代短浅,循吏难求,然三十年间岂无一人可记,亦稍嫌疏略。盖迫于功令,计日成书,不暇旁搜广辑也。此志尚有清抄本。②二十卷,图一卷,表一卷。清万廷兰纂定,戈涛编次。万廷兰,字梅皋,南昌人,乾隆进士,曾任献县知县。戈涛,字芥舟,献县人,乾隆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湖广道监察御史。乾隆二十四年(1759)万廷兰任献县知县后,以旧志简陋疏脱,乃请当时家居的湖广道监察御史戈涛主持纂辑,成书二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正文前有图一卷、表一卷。正文目录依次为:舆地、建置、食货、礼乐、武备、封建、官师、选举、人物、典文、祥异、杂志。下又分八十五子目。此志于旧志体例改动甚多。宫室旧列为纲,此改入建置。选举、人物旧志合而为一,此则一分为二。旧志所载历代诗文,凡与本县无关或词不雅驯者从删。祥异旧志入杂志,此则别为一门。凡此种种,皆较旧志为优。其杂志所记历史古物之发现,有关掌故,实亦考古史上的好材料。③二十卷,首一卷,补遗一卷。民国薛凤鸣修,张鼎彝纂。薛凤鸣,山西人,举人,曾任献县知县。张鼎彝,字子铭,献县人。民国十四年(1925)稿本,分为四志。首为舆地志(疆域、沿革、建置、古迹),次为经制志(设官、赋役、新政),再次为文献志(封爵、职官、仕进、人物、艺文),第四为故实志(祀事、兵事、宗教、物产、谣俗、金石、轶闻、叙跋)。其舆地志疆域篇,凡丘陵土阜悉附会为山,因仍旧志,不能更正。其经制志有设官一篇,记历代官制,而职官题名又隶文献志,且多遗漏,如嘉靖、道光两朝,来任知县者,竟无一人列入。其宦迹有传者,乾隆以后只有同治间知县熊存瀚一人。民国以来亦仅一人详其任期,余皆无可考。当其之事尚不能详载,则其疏陋可知矣。由于遗漏较多,此志后又附《献县志补遗补正》一卷,另有《诗文要录》三卷。有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刊行于世。

猜你喜欢

  • 文选音残本

    一卷。不著撰人。此编首尾残阙。起任彦升、王文宪文集序之后半。检卷内子目,知在卷第二十三,止于令升《晋纪总论》。在卷第二十五,特与李善注本相校,则为卷四十七至四十九,知所据为昭明原帙。盖《文选》原编三十

  • 武定诗续钞

    二十四卷。清李佐贤撰。李佐贤山东利津(今东营)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集作者序云:“吾郡诗钞自惠民吾宗味初公编辑,始明代以洎国朝得诗十二卷,文献略备,诚盛举也。迄于今又七十余年。”因恐各邑诗人湮设,

  • 闽游月记

    二卷。明末清初人华廷献撰。华廷献字修伯,江苏无锡人,生卒年月未详。崇祯进士,曾官明福建沙县、归化知县。《闽游月记》记华廷献宦游福建乙酉(1645年)丙戌(1646年)两年间所闻见事。起自除补归化县赴闽

  • 玉华洞志

    十卷。清廖鹤龄撰。廖鹤龄,字云友,福建将乐人。岁贡生。玉华洞在将乐县南十里许,以奇丽鸣天下。万历二十年(1592),海阳人林熙春任将乐县知县,爱玉华洞,认为天下罕见,因撰《玉华洞志》,此为首创。后顺治

  • 清芬楼遗稿

    四卷。清任启运(1670-1744)撰。任启运,字翼圣,世称钓台先生。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年五十九岁始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乾隆朝累官中允、侍讲学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宗人

  • 周易倚数录

    三卷。清杨履泰撰。杨履泰字子字。丹徒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作者认为要探得周易之真谛,必须象、数、理三者结合求证。历史上汉儒尚象、宋儒尚理,而没有言数专家。于是作者依据《大传》“参天市地而倚数

  • 南菁札记

    十四种,二十一卷。清溥良编。溥良,生卒年不详。满洲正黄旗人,官三等奉国将军,理藩院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此书是溥良督学江苏时所编。南菁讲舍为瑞安黄体芳所设,后长沙王先谦继之,提倡宗风,聚集了许多学者,丛

  • 礼义答问

    一卷。南朝齐王俭(详见《丧服古今集记》)撰,清马国翰辑。是书据《南齐书》、《礼志》、《舆服志》所载辑,盖在制定新礼之前王俭议礼之作。本《传》谓王俭长礼学,谙究朝仪,每博议证引先儒,罕有其匹者。既非与人

  • 诗经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详见《周易解四书》)撰。是卷以《诗经》解四书,其合者,如“行不由径”,解为“遵大路兮”;“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解为“小子有造”;“南容三复白圭”,解为“慎尔言也”;“子生三

  •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三卷。英国马戛尔尼(Macartney)撰,江阴刘复译。该书记以马戛尔尼为正使的英使团,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赴热河觐见清廷皇帝之经历。现有中华书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