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玄真子

玄真子

一卷。唐张志和(生卒年不详)撰;附天隐子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获罪被贬为南浦尉,赦免后隐于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新唐书·隐逸传》载有张志和事迹,沈汾《续仙传》载其行事甚怪,似为好事者附会之说。张志和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曾与颜真卿等为友。张志和的著述多已亡佚,今存除《玄真子》外,另有词《渔父》五首。《玄真子》又作《元真子》,又名《玄真子外篇》。据《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只存三卷(似以篇为卷),说明已非完帙。《道藏》本载有三卷,与《书录解题》相符。《四库全书》作一卷收录,似为后人所并,其内容与《道藏》本同。此书仿《庄子》、《列子》文体之例,分《碧虚》、《鸑鷟》、《涛之灵》三篇。篇内设寓言问答,述自然、造化、玄真、有无诸理。如其在《碧虚》篇释自然、造化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又分玄、真而释之:“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总其要旨,是为道家虚无玄妙之说。《四库提要》称此书“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尽管学者对其书有如此之说,而其书对后世道家文化仍有一定影响,是后人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古籍。《四库全书》于此书后附录《天隐子》一篇。《天隐子》卷首有武则天时司马承祯序,说明此篇出于唐人之手而不知撰者姓名。《天隐子》共分《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节(司马承祯序称八篇)。文中先述易理,又述道家修炼方法。其要旨是使人通过斋戒、安处、存想、坐忘以达神解,而明神仙之道。其文简畅、其意明了,实为修身要籍。卷首司马承祯序文赞其书“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实不为过。此篇在流传中似有缺佚。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书另本有《三宫法》附于后。今本已不见《三宫法》实为可惜。后世学者对此篇作者争论颇多。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以为是司马承祯托名之作;吴曾《能改斋漫录》则以为此篇成于司马承祯之前;清《四库提要》认为司马承祯有《坐忘论》已经很著名,无需再托名天隐子。谁对谁错,还有待考定,但此篇为唐人所著之说已无疑议。现存明《道藏》(《玄真子》标名《玄真子外篇》,作三卷。《天隐子》与《素履子》二书同卷)本、清《四库全书》(标名《元真子》)本。

猜你喜欢

  • 草莽私乘

    一卷。旧题陶宗仪(1316-?)编。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学者。《明史》称其“务古学,无所不窥”。张志诚、泰不华等屡聘不就。躬亲田园,暇娱笔墨,笔记掌故、典章、

  • 荛圃藏书题识

    十卷。清黄丕烈撰。此为江阴缪荃孙、苏州章钰(1865-1937)、仁和吴昌绶等人辑本。缪氏从乌程张氏、刘氏,松江韩氏、海盐张氏诸处得其未藏者,编纂而成。分列四库,对其流传情况详注于各书之下,另附《刻书

  • 石隐园藏稿

    八卷。明毕自严(1569-1638)撰。毕自严,字景会,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松江推官,累迁至太仆卿,后改右佥都御史,官至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致仕,卒。著有《石隐园藏

  • 东原录

    一卷。北宋龚鼎臣(1010-1087)撰。龚鼎臣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历官起居舍人、谏议大夫、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改大中大夫、提

  • 元朝名臣事略

    十五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学者称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国子学生出身,官至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礼部侍郎等职。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奉命领兵镇压,病死军中。他熟习辽、金

  • 古方考

    见《脉药联珠古方考》。

  • 十三经注疏锦字

    四卷。清李调元(1734-?)撰。调原字羹堂、赞庵、鹤州、号雨村、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因得罪权臣和坤,充军伊犁。聪敏好学,自经史百家以及稗官野乘,靡不

  • 酒概

    四卷。明沈沈撰。作者又自称震旦醚民囦囦父,自序中又称褐之父。囦囦、沈沈,名号诡异,无法得知是何人。每卷所署校正者的姓氏,皆称海陵。海陵是刊刻者的姓名。是书主要记载与酒有关之事。一卷三目,分别为酒、名、

  • 梅氏尚书平

    九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亦为丁氏《俟庵经集》之一种,为《与犹堂集》之十六至二十四卷。在本书中,丁若镛认为,《尚书》初有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和《书序》一篇,不久又有孔壁古文四十六篇。到了东晋时,梅赜又献孔安

  • 仪礼学

    一卷。清王聘珍(详见《周礼学》)撰。是书首先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为今文,《艺文志》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十七篇,文相似,但多出三十九篇,为古文。其次为解士冠礼,布席于门中西之阈外西面,至解聘礼既致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