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端奏疏
四卷。王家屏撰。王家屏(1536-1603),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号对南。隆庆戊辰(1568)进士。万历(1573-1620)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1584),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居内阁之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十七年,晋礼部尚书,后二年遂为首辅。性忠介,好直谏,以争立皇太子遭黜,不久即引疾罢归。有《王文端集》。王家屏辅政在万历中,奏疏多为册储之事,余皆占谢之词。此奏疏集原载入《王文端集》,亦有单行本。
四卷。王家屏撰。王家屏(1536-1603),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号对南。隆庆戊辰(1568)进士。万历(1573-1620)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1584),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居内阁之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十七年,晋礼部尚书,后二年遂为首辅。性忠介,好直谏,以争立皇太子遭黜,不久即引疾罢归。有《王文端集》。王家屏辅政在万历中,奏疏多为册储之事,余皆占谢之词。此奏疏集原载入《王文端集》,亦有单行本。
四卷。宋吴澄(详见《易纂言》)撰。《尚书》有古、今文之分。澄此书唯注今文,不及古文。《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除此四卷之外,澄并未释古文一篇。注《尚书》专释今文,自此书始。此书诠解《尚书
十六种附一种,二十六卷。清叶德辉(详见《郎园先生全书》)编。该书收清余怀《板桥杂记》三卷、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一卷、清安乐山樵(吴长元)《燕兰小谱》五卷、清秋谷老人(赵执信)《海沤小谱》一卷、清余
二卷。清代魏裔介(见《孝经注义》)撰。此书上卷记载了二程(程颐、程颢)、朱熹关于格物致知方面的论述,下卷摘列了历代儒家格物致知的学说,书后附有作者所写的“辩格物致知”二篇:一篇叫《致知格物非物欲扦格》
三卷。清丁泽安撰,丁泽安详见《易学节解》。历来治易者,由于系辞切于民故,其解说亦不厌其详。而卦图符乎天道,故解说多概从其略。致使作为周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图洛书仅存其数,与“周易”并列的“连山”、“归藏
二十三卷。清代郑端编。郑端见《政学录》条。此书专门摘录朱熹著述中的绪论部分并分类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二十三门类,每门类为一卷。作者平生倡导程朱学说,故辑录此书以明其学。有《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四卷。英国真司腾(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1839-1928)译。真司腾生平事迹不详。傅兰雅,又名弗赖尔·约翰,英国人,1861年来华,任香港圣保罗书院院长。后应北京同文馆之聘,任英文教习。186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亦铭纂修。杨亦铭字鼎臣,河南商城人,出身优贡,光绪六年(1880)任广灵县知县。光绪六年,杨亦铭掌广灵,适奉檄修志。亦铭邀集众绅,商议补修之事。不久即设局,分派筹费,广询父老
无卷数 附答问九篇。清龚自珍(详见《泰誓答问》)撰。本书作于自珍三十二岁时,乃是以汉学的方法来研讨经学的微言大义,因此言必有证,无一字无来历。本书所述,全以《公羊》为依归。公羊氏有三世三统之说,自珍受
一卷。清蒋和撰。参见《说文字原集注》。是编旨在比较隶书与楷书体制之殊,有加有省有借有讹,未可任意通写。特辑出与楷法不同者八百余字,分四声编次,各举其异体或体,所从所省,本字俗字同字,通用借用,其说多采
六卷。徐志遴撰。其生卒年不详。志遴字抡英,建昌新城(今江西黎川县)人。清代学者。《尚书举隅》一书似为举业而作。该书主蔡沈集传而删节之,并于每条之下各以己意附注一二语,盖取简易便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