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禘祫辨误

禘祫辨误

二卷。清程廷祚(1691-1767)撰。廷祚字启生,号绵庄,江宁(今南京)人。著有《大易择言》、《彖爻求是说》。程氏释禘祫认为:大禘是殷祭。禘是祭宗庙而非祭天,王肃解诂远胜于郑笺。烝祭、尝祭必定将远近祖先合祭于太庙,以此表达敬意,大概推断祖先之意,也想象活着的人那样聚集一堂饮燕乐。这就是祫祭的意思。祫祭于亲庙尚不满足,因之进一步祫祭于毁庙。(未过高祖者为亲庙,过高祖者移神主于太庙中,称毁庙。)祫祭于毁庙尚不行,进而祫祭于太庙。祫祭之礼方毕。禘祭仅一种,祫祭实有两种。《礼记·曾子问》“祫于祖庙无虚主”这是烝祭、尝祭之祫祭,是小型祫祭,通用于天子、诸侯。《公羊传》“毁庙未毁调之主皆升于太祖”这是夏季举行的祫祭,是大型祫祭,只适用于天子,这种祫祭就是禘。自古来学者之失,在于认为禘祫不是时祭,同时“五年一禘”,“殷祭”等语又自《礼》纬书窜入《公羊传》,此后即谬种流传,人多不辨。该书首辨禘祫不在时祭之外,次言禘为夏季祭,再次辨《公羊传》“五年而再盛祭”。“殷祭”之误,再次辨郑玄、何休从《礼·纬》之误,再辨唐赵伯循一祭“以始祖配之”不兼群庙之误,再辨胡致堂天子仅有禘祭无祫祭之误。援引丰富,很有参考价值。该书现存道光五年(1825)东山草堂刻本。

猜你喜欢

  • 槎翁集

    十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八岁能诗,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改今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槎翁诗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崧文集,共十八卷。

  • 经义积微记

    四卷。清姚晋圻撰。晋圻,字彦长,罗田(今湖北罗田县)人。首有晋圻自记,末有王葆心跋。记称言积者为尚有待于后来补充,跋谓晋圻之学受之于刘文怀,此记以捍卫师说为己任,乃是昔日在讲舍之作。书中以说礼制者居多

  • 政谱

    十二卷。清朱栗夷(生卒年不详)撰。朱栗夷字心庵。山阴(今山西省山阴县)人。本书采集佑《通典》,马瑞临《文献通考》、邱浚《大学衍义补》等书。然后,按类编辑。全书分十四回。虽然书名为《政谱》,实际仍为策略

  • 霜红龛集

    四十卷。《附录》三卷。《年谱》一卷。清傅山(1605一1690)撰。清丁宝铨编。傅山,初名鼎臣,字青山,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清初学者。明末诸生,明亡后,穴居养母,衣朱衣,

  • 真迹日录

    一集五卷,二集一卷,三集一卷。明张丑(生平详见《清河书画舫》)撰。此书共三集,一集前有张丑自题,大意是《清河书画舫》书成后,当时鉴赏家们以为此书可读,都以名品卷轴出示于张丑,请其鉴证。张丑便随手录之,

  • 韩魏公家传

    二卷。作者不详。记宋大臣韩琦事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为是其家所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认为是韩琦子忠颜所撰。又《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均作十卷,传世明、清刊本及《韩魏公集》中所录亦为

  • 天潮阁集

    六卷。清刘坊(1658-1713)撰。刘坊,原名琅,字季英,号鳌石,上杭(今福建上杭)人。明云南永昌通判节愍公刘廷标之孙,户部主事刘之谦之子。刘坊二岁时父殉国,全家八十余口,仅存孤儿寡母,后母又逝,只

  • 涉览属比

    四卷。明朱文(生卒年不详)撰。朱文睢州(今安徽宿县)人。书末有自跋。称书成于正德乙巳。但正德纪年无乙巳。此书每条以古人二事相似者合而论之。亦皆常见之事,其议论亦皆肤浅。

  • 宗藩训典

    十二卷。明冯柯(生卒年不详)撰。冯柯,字贞白,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县)人。以荐举侍襄靖王书堂,此书即奉襄王命所作。取史书中诸藩封行事可为劝戒者,摘录其略,并各系以评论。上起秦、汉,下迄金、元,共得宗属七

  • 针余吟稿

    一卷。清崔幼兰撰。崔幼兰,生卒年不详,直隶魏县(今属河北省)人,崔述之妹,刘欢成之妻。清末诗人。此书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亚东书局排印本。顾颉刚得到范廉泉收藏的钞本,并收入《崔东壁遗书》。收有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