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等韵精要

等韵精要

一卷。清贾存仁撰。存仁字木斋,山西河东人。书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分五篇:一曰《述原》、二曰《总论》、三曰《图说》、四曰《别传》、五曰《备考》。其《述原》篇摘举《性理精义皇极篇》及《音韵阐微》中有关等韵的述说加以阐发;《总论》篇则详论诸家得失;《别传》篇取沈氏反切法、换切法而为之诠释;《备考》篇则取邵子、《字汇》、马氏、樊氏、乔氏、龙氏、都氏七家韵法,以备参考。贾氏持论不无特见,如谓声母当分为喉舌腭齿唇五音,不必牵涉七音、九音及宫商等称;谓当从曲家之说,定尾音为六类(〔-i〕〔-u〕〔-n〕〔-η〕〔-m〕及开尾);谓声母当以影母(零声母)为首;谓声调当分为中(阴平)、平(阳平)、上、去、入五声;谓音节应分为头、项、腹、尾四部分(曲家只分头、腹、尾),项即介音;谓“反切之法不过合二音为一音”,应祛用字不一之弊端;赞同横直图的做法“一例平排,绝不分等,亦绝不一言及于七音”,认为这是“善正前人之失者”;谓门法之纷繁,“盖由分等而起耳”,“以一分等之故,致使易知简能之理,埋没于纷纠扰攘之中”;谓前代韵图中,音韵“极多重出”,认为应予归并;谓某些韵图“遇无字之位,必旁求一字以实之”,“此又分等之外,别一谬法”。贾氏之说亦多可议者,如入声有无之说,本千古聚讼者,贾氏欲调停诸家之说,谓以吾晋土音求之,又似乎顺转无一韵无入声者,盖亦不典之甚也;又如谓“人之声音,本不止如释家字母所有,而昔人第知就彼之所见有者而布置之,譬之缺足之床,虽百易其地以求安,岂可得哉”,故颇增无字之音,以为音有定数,实属无稽之谈;再如元刊本《玉篇》所载《切字要法》,渊源甚远,《清续通志》谓此法自魏秘书孙炎作反语后即有之,盖晋魏间旧物也,贾氏引作沈氏反切法,指为休文所定,此深失于考据者也。是书《图说》为韵图。分韵母为十二类,以狮、马、蛇、驼、牛、獒、豺、龟、龙、羊、猿、麟标目。析开、齐、合、撮四呼。分声母为三十类,喉、舌、腭、齿、轻唇、重唇各析为五类。所制韵图横列声纽,纵分四呼,呼之下分列五调。一图之后附列中古韵书之韵目。贾氏把入声韵字配入阴声韵图中,注明“寄”某某韵,表明入声韵尾已有变化。是书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刊本。

猜你喜欢

  • 笔精

    一名徐氏笔精八卷。明徐(生卒年不详)撰。徐,字惟起,又字兴公,闽县(今福建闽侯)人。万历间诗坛魁首,平生不仕。因父兄藏书五万三千余卷,遂仿《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体例,于万历三十年(16

  • 递兼数理

    一卷。清汪莱(详见《衡斋算学》)撰。《递兼数理》是讨论组合的专著,全文约一千七百字,并附图六幅。该书列于《衡斋算学》第四册后,写作年代不详,据《衡斋算学》按年编排推算当为1799年所作。该书首先解释组

  • 春秋楚地疆域表

    一卷。清彭焯南撰。焯南,新化(今湖南新化)人。该书考释春秋时楚地疆域,对研究春秋舆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光绪丁酉(1897)刻本。

  • 史记评注

    十二卷。清牛运震撰。牛运震,山东滋洋县人,号真谷。《史记评注》卷一卷二为本纪,卷三为表,卷四为书,卷五、六为世家,卷七至十二为列传。共十二卷。所评注,多摘篇中要旨,如评楚汉之争,非此战,则项羽不亡。又

  • 研几录

    不分卷。明胡侃(生卒年不详)撰。胡侃字尚谦,号中离,揭阳(今属广东)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疏乞归养。四年后授职行人,寻升为司正。后因被诬获罪,削官为民。归田后,从游者百余人。会罗洪先于青原

  • 西征纪略

    二卷。清王万祥撰。王万祥,字瑞宇,号铁山,陕西会宁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死后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敏壮”。康熙十三年(1674年)底,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乱,发动兵变,戕杀了经略

  • 蒙古译语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自序说:“言语不通,非译者无以达其志。今详定译语一卷,好事者熟之,则问答之间,随叩随应,而无鲠喉之患。”可见此书是为学习蒙古语会话而编。其书分类编辑十分简略,对音尤是似是而非,似

  • 定轩存稿

    十七卷。明黄孔昭(1428-1491)撰。孔昭初名曜,后以字行,又字世显,自号定轩。浙江黄岩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因谏鳌山灯火,谪湘潭知县,迁南大理评事,进寺家,乞休。弘治

  • 钦定历代职官表

    又称《历代职官表》。六十三卷(一作七十二卷)。清乾隆时官修。清廷以官制之得失,可知朝政之盛衰,念历朝官制,典籍具存,宜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乃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特命四库全书

  • 左传注解辨误

    二卷。明傅逊(见《左传属事》)撰。朱彝尊《经义考》卷二〇三著录该书作《春秋左传注解辨误》。有万历癸未自序。该书汇集了同郡陆贞山等人的观点,“创以己意”,以纠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之误。但主观臆见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