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莒州志

莒州志

①二卷。清张文范修,段章纂。张文范字斗衡,辽东宁远人,荫生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莒州知州。段章,郡人。莒州志创修于明成化年间,经兵燹,卷帙漫灭,不可复稽,再修于万历年间邑人刘朴,经明末兵燹,已不可考,三修于顺治五年知州李柄等人,以明旧志,久而失传,因广搜残编,并集邑中三四经生,重为增修,汇集残帙,十分简略。张文范莅任后,不久奉上命复为纂修州志。就集郡中绅儒,依李柄旧志为蓝本,参考《莒志野述》,删其繁滥,补其缺略,遂成新志。《莒州志》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全书二卷,上卷为:图考:总图、治图,天文:星野,地理:疆域、山川、景致、古迹,封建:沿革、历代、分封,田赋:里社、户口、田土、税粮、物产,建置:城池、公署、儒学、铺舍、闾里、千户所、寺观、陵墓,礼制:祀典、吉凶礼、风俗,下卷为:官师:官职,人物:选举、武举、名贤、忠臣、孝行、义士、善人、勇士,方外:方伎、仙释、侨寓,列女、皇后、王后、圣淑、烈节、烈女,征应:祯瑞、灾变,杂见:纰行,文苑:历代搜集、艺文。此志在每志之前,冠以小序,简而未精。然在人物志中设有义士、勇士目,实为标新立异。②十五卷。清李方膺、彭甲声等修,陈有蓄纂。李方膺详见雍见《乐安县志》条目。彭甲声字春塘,河南夏邑人,监生出身,乾隆七年(1742)任莒州知州。陈有蓄,郡人,拔贡出身。李方膺任莒州知州时,见莒志自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后,又六十余年未加续修,乃与公余,亲自搜集、整理资料,历时三年而志稿成。稿未及付梓,李方膺离莒。彭甲声莅任后,将志稿付梓,遂成此志。《莒州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修,乾隆七年(1742)刻本。此志分门设类,基本承袭张文范志,略有改易。内容数量较旧志增加甚多,然无甚特色。③十六卷,首一卷。清许绍锦纂修。许绍锦字莅亭,江苏武进人,贡生出身,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莒州知州。莒州,春秋古国,秦汉名邦,其文献不可或缺,州志自乾隆七年知州彭甲声纂修后,距当时又五十余年未续修了。许绍锦莅任后,取其草目,参以旧志,发凡起例,开局重修,旋成新志。《莒州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此志体例、内容较旧志完善,删其冗杂,补其缺遗。如旧志将诗章、方外皆为大纲立之,此志则一一删去。又删其农桑条,增入盐法,因莒州以产盐名区,非农桑之地,故作其损益,不愧为卓识。其记述简洁、谨严,为州志佳作。

猜你喜欢

  • 别本公是集

    六卷。宋刘敞(1019-1068)撰。刘敞生平详见《春秋权横》十七卷辞目。有《春秋传》《续谥法》其文集久佚,今始从《永乐大典》编次成帙。此本乃钱塘吴允嘉从诸书中搜辑而成。考《宋文鉴》尚有所作《续谥法》

  • 孝经定本

    一卷。元吴澄撰。吴澄事迹详见《易纂言》条。该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

  • 群经音辨

    ① 七卷。北宋贾昌朝撰。贾昌朝(998-1065)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县)人。天禧初,赐同进士出身,主晋陵簿。庆历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官至枢密使。英宗时,加左仆射,封魏国公,卒谥文元。《

  • 春秋名字解诂补义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俞樾治经学私淑高邮王氏。王引之曾撰有《春秋名字解诂》,俞樾撰《春秋名字解诂补义》,对王氏之书重加补正,纠正其中的疏失。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及《

  • 汝南圃史

    十二卷。明周文华撰。周文华,字含章,苏州(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汝南圃史》一书。书前有万历庚申(1620)年间陈元素序言一篇,又有周氏自序一篇,周氏称因其所见《允斋花史》所记并不

  • 闺秀正始再续集

    四卷。清单士厘撰。单士厘,字受兹,生卒年不详,浙江萧山人,嘉兴县学教谕举人恩溥之女,出使大臣归安钱恂之妻。单士厘先后随同钱恂前往日本及欧洲数次。光绪二十年(1894),即已往日本,比秋瑾、何香凝均早,

  • 徐正字诗赋

    二卷。唐徐寅(约873前后在世)撰。徐寅,字昭梦,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工诗,屡举不第。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温,误触其讳,欲遁不得,乃作过大梁赋以献。温大悦,酬一字绢一匹,厚礼馆待。大

  • 天远楼集

    二十七卷。明徐显卿(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徐显卿,字公望,号检庵,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天远楼集》。是集为其嗣子徐元淓所编。凡二十七卷。

  • 牍隽

    四卷。清萧士琦(生卒年不详)纂辑。萧士琦,字季公,泰和人,明末贡生。所选为自汉至宋的书信。分为三十二门。卷首有其子萧伯升所记缘起,为便于把历代书信的主旨,以达清省之目的,故所录书信往往仅摘一、二句,而

  • 六书溯源

    十二卷。元杨桓撰。杨桓生平著述见《六书统》。此书专收《说文》所无之字或附见于重文之字,为之推原作篆。杨氏想以古文字材料驳正《说文》,但当时古文字材料甚少,不免自凭胸臆,妄生穿凿,多不足取。卷一为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