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尚书通义

    十四卷。清方葇如(详见《周易通义》)撰。《尚书通义》一书体例,与葇如另书《周易通义》大略相同。即以四书成语诠释经文,而不及文字诂训与考证。大多为附会经义,于解经无甚补益。如《禹贡》“五百里甸服”至“五

  • 乾荣堂诗稿

    八卷。黄达劭(生卒年不详)撰。达劭,湖南湘潭人,字吉棠,清代诸生,卒于民初。是诗稿卷一至二,为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品,收诗二百二十五首,为前一集。卷三至四为《蓼西庄集》,

  • 儋州志

    三卷。清韩佑纂修。韩佑,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知州。旧志修于明万历间县令曾邦泰,康熙二十八年(1689)沈一成再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适中宪贾公有

  • 韦斋集

    十二卷。《附录》一卷。宋朱松(1097-1143)撰。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朱熹之父。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荐除秘书省正字,官至吏部员外郎。因言事忤秦桧,出知饶州

  • 诗乐和声

    十卷。朝鲜正祖撰。朝鲜自李朝建国后庙乐讹舛,以后历朝相沿。至正祖时始思复兴古乐。以《律吕正义》、《新法律数》等书为本,参证古今、稽考声乐。后又于奎章阁编纂诗乐之书,赐钟磬琴瑟于内阁,以修正乐学,编成此

  • 桂东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刘华邦修,郭歧勋等纂。刘华邦,江西泰和人,进士,曾任桂东县知县。郭歧勋,邑人。桂东县志,创修于明洪武年间。永乐、万历复两修之。然皆残佚无考。迄于清,康熙十一年,田国辅首修,乾隆二十三年

  • 宋稗类钞

    三十六卷。清潘永因(生卒年不详)撰。潘永因字大生,金坛(今属江苏)人。著有《读史津逮》。此书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而成。共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用以补充以上各门之所未备者。所引均不著明出处,是本书

  • 宝庆府志

    ①八十四卷,首一卷,郑之侨纂修。郑之侨,潮阳人,曾任宝庆府知府。宝庆府志创修于康熙年间,其后曾两次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郑之侨任宝庆知府,认为旧志简编漶漫,一人或两地并书,一事或两家互异,重复

  • 论语参注

    二十卷。清崔暕撰。崔暕字晦贞,长沙人。是编备载朱子之集注,以相发明,复附以己见,以折衷讹异,其例先列朱注原文,自说则以“参注”二字别之,其中瑕瑜互见。所作参注大都意在救时,一以正人心为主。该书有光绪十

  • 淮军平捻记

    十二卷。清周世澄撰。世澄生卒年及里贯均不详。他行伍淮军多年,为表淮军战绩,遂据亲身经历以及有关疏章、文报、时论等撰成此书。记事起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赴徐州部署剿捻,迄同治七年(1868)秋张宗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