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医案
七十八卷。明薛己(1488-1558)撰。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医学丛书。吴琯辑。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其父薛铠,精通医理,尤以儿科见长,为当时名医。己幼承家学,医学造诣较深,初以疡科知名,后又以内科著称,并兼通妇、儿、五官各科。对外科、口齿、骨科亦颇有研究。正德年间(1506-1521)被选入太医院为御医。后升为太医院判。嘉靖(1522-1566)年间又任太医院使。中年告归,致力于著书立说。薛己治学极为刻苦,《保婴撮要》林懋序说,他曾偶见薛立斋在家中“蓬头执卷,抽绎寻思”地研究医学。著有《外科发挥》、《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痘疹撮要》、《本草约言》、《正体类要》、《内科摘要》、《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家居医录》、《保婴金镜录》、《薛氏医案十六种》等书。另有校订旧本、附以己说者,如校注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外科精要》,王纶的《明医杂著》,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杜本的《伤寒金镜录》,以及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倪维德的《原机启微》,朱震亨的《平治荟萃》等。上述医书大部分收入《薛氏医案》中,各书显著特点是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为说明理、法、方、药的依据。同时薛己在论述中,既熟悉前代医家各科治疗理论,又不拘泥于成方经方,具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其学术特点主要为:注重后天脾胃。薛氏继承并发展了李东垣脾胃内伤论的观点,同时又提出自己见解。其治疗亦不限于李东垣之法。用药上多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以补脾胃阳气为中心。注重先天肾命。薛氏对肾命学说的认识,虽不如其后的赵献可等人,但后人多受其影响。薛氏继承并总结了前人对肾命认识,主张补肾应以温补为主。在辨证施治上重视调理后天脾胃和先天肾命,注重甘温,不尚苦寒,是脾肾并重的医家。薛氏的学术思想对明代以后诸家温补治虚损病证有很大的影响。此书初刊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系将薜氏父子所撰集校注的二十四种医书合刊而成。包括薛己《内科摘要》、《外科枢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金镜录》等十部专著;明王伦辑《明医杂著》,宋陈自明撰《外科精要》,陈文中撰《小儿痘疹方论》,倪维德撰《元机启微》,陶华撰《痈疽神秘验方》等十一种校注本,另有其父薛铠所辑校的《保婴撮要》、《本草发挥》、《十四经发挥》等书。涉及宋、明两朝医家之内、外、妇、儿医著,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刻本,1926年大成书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