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解字系传

说文解字系传

四十卷。南唐徐锴(920-974)撰。徐锴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世称小徐。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仕于南唐,官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于围城中,是年为宋太祖开宝七年。精通文字训诂之学,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和《说文解字篆韵谱》等。是书又名《说文通释》,因尊崇许慎,以其书为经,而自谦所作训解为传。这是最早的一部详密注释、系统研究许书的著作。其四十卷包括八部分:(1)《通释》三十卷,顺随许书原文加以训解;(2)《部叙》二卷,推导许书五百四十部排列次序的意义;(3)《通论》三卷,阐发文字结构的意义;(4)《祛妄》一卷,驳斥李阳冰的臆说;(5)《类聚》一卷,取同类名物的字说明其取象;(6)《错综》一卷,从人事推阐古人造字的意旨;(7)《疑义》一卷,指出许书所缺的字和跟小篆不合的字体;(8)《系述》一卷,说明各篇著述的旨趣。《通释》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基本上保存了许书的原貌,其中每当发表个人的见解时,总要前加“臣锴曰”、“臣锴按”以别之,不像徐铉那样往往私自改易。在此徐锴除引据前代古书以证明许慎训解外,还指出其他引申的意义,并从谐声字的声旁说明声旁与字义的关系,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在《通释》中也往往说明古书的假借和古今用字的不同,有时还用今语解释古语,内容极为丰富,足见徐锴对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研究之深。《说文》唐本旧有反切,系传改由朱翱另加反切。朱翱与徐锴同时,王力曾撰《朱翱反切考》,认为是根据当时语音而作的反切。后十卷也多所发明,全书有述有作,与大徐述而不作不同。清陈銮《说文解字系传叙》云:“铉书后成,其训解多从锴说。而锴自引经,铉或误为许注。”《说文系传》的缺点是,往往误释形声字为会意字,有些征引很牵强,甚至窜改经典原文。其中必有因辗转传抄致误之处,大抵不该完全归咎徐锴。此书自上秘阁以后,传本极少。今本出自宋苏颂所传,缺卷二十五,后人用大徐本补足,已非完书。现在流传的刻本有清乾隆间汪启淑本和马俊良《龙威秘书》本,有道光间祁寯藻本。祁本最善,附有校勘记三卷,收入《小学汇函》、《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中。又《四部丛刊》有影印钱氏述古堂抄本,文字颇有讹误。清代汪宪有《说文系传考异》,王筠有《说文系传校录》,可参阅。

猜你喜欢

  • 涪陵纪善录

    一卷。宋冯忠恕撰。记述宋理学家尹焞事。尹焞字彦明,洛阳人。受学于程颐,与冯忠恕父冯理同学,忠恕亦师事尹焞。金兵陷洛阳,尹焞逃亡至蜀,绍兴四年(1134)到涪陵。时冯忠恕任黔州节度判官,往来必过涪。六年

  • 测海楼旧本书目

    四卷,附录一卷。陈乃乾编。陈乃乾(1891-1971),浙江海宁人。民国十九年(1930),扬州吴引孙将测海楼所藏图书出售,陈与董康力致其书于沪,使其所藏善本得以查实。此目摘录其书名、卷数、册数、撰者

  • 枣林杂俎

    明清之际谈迁(1593-1657)撰。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枣林人。明天启元年(1621)撰著《国榷》,清顺治二年(1645)续订崇祯、弘光两朝史事。顺治十年北上居京,

  • 尚书今古文注

    三十卷。清王闿运(1833-1916年)撰。王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清末及近代学者、文学家,咸丰三年举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民国清史馆馆长。治学宗法公羊,以治《诗》、《礼》、《

  • 储氏丛书

    二种,八卷。民国储皖峰编。储皖峰,安徽潜山人。是编收唐代诗集二种:《储光羲诗集》五卷、《储嗣宗诗集》一卷。《储光羲诗集》据《四库全书》本,并以《唐诗纪》、《全唐诗》等校勘。《储嗣宗诗集》据明人胡震亨《

  • 潜德谱

    一卷。意大利人利高烈(1696-1787)撰。李秋译。利高烈曾创立救赎会,是天主教之教士。李秋有《砭傲金针》,已著录。《潜德潜》共有四十四则,集天主教贤圣之嘉言懿行,示人以大德不在行奇,而在善行常事,

  • 西使记

    一卷。元刘郁撰。刘郁,字文季,别号归愚,生卒年不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初为左右司都事,进拜监察御史。是书写波斯觐见旭烈兀大王往返途中见闻。与《长春真人西游记》、《西游录》相比,此书成书稍晚,有些

  • 群忠录

    二卷。明唐龙(1477~1545)撰。唐龙,字虞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有德名,著有《易经大旨》等。《群忠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征伐陈友谅时

  • 齐乘

    六卷,附音释一卷。元于钦撰,于潜释音。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历任国子助教,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御史都司员外郎、兵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任职期间,宽政便民,甚得民心。于潜,于

  • 博物要览

    ① 十六卷。明谷泰(生卒年不详)撰。谷泰字宁宇,官蜀王府长史。此书共十六卷,第一卷记碑刻,第二卷记书,第三卷记画、第四卷记铜器,第五卷记窑器,第六卷记砚,第七卷记黄金,第八卷记银,第九卷记珠,第十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