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诸子平议

诸子平议

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诸子平议》仿照王念孙《读书杂志》体例,所平议者为《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墨子》、《荀子》、《列子》、《庄子》、《商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贾子》、《淮南内篇》、《太玄》、《法言》,凡十五种。依照原著顺序,摘录文句,加以考辨,大凡在于考订讹舛、审定字义、发明通假、正其句读等。宗法高邮王氏父子,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颇多精意,为学者所称道。唯刻意求新,武断凿空之论,时或有之,论者谓其精审远逊于王氏父子之书。《诸子平议》收入《春在堂全书》,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刊本;中华书局1954年印本通行。

三十五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省德清县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因事罢职。后侨居苏州,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归安龙湖书院等。而主杭州“诂经精舍”达三十年。同治年间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提倡通经致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撰述宏富。著有《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经说》,《宾萌集》,《春在堂杂文》,《春在堂诗编》等。《诸子平议》是俞樾的一部杂考之作,俞樾训诂主汉学,义理主宋学,治经以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宗,是仿《读书杂志》而作,为读古书之一助,大体内容撰述治先秦诸子等,共十五种。有《管子平议》六卷、《晏子春秋平议》一卷、《老子平议》一卷、《墨子平议》三卷、《荀子平议》四卷、《列子平议》一卷、《庄子平议》三卷、《商子平议》一卷、《韩非子平方》一卷、《吕氏春秋平议》三卷、《春秋繁露平议》二卷、《贾子平议》二卷、《淮南内篇平议》四卷、《扬子太玄平议》一卷、《扬子法言平议》二卷。诸子之书,文辞深奥,且多古文假借字,诸家注疏,不能尽通,后人传写,又不免颠倒错乱。俞樾列举诸子中疑难之句,正其句读,审其字义,疏通古文假借,多有精义。该书也收入俞樾《春在堂全书》。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刊本,有中华书局1954年本。

猜你喜欢

  • 诗经互解

    一卷。清范士增撰。是卷即以《诗经》成句解《诗经》。如以“如此良人何”解“有女仳离”,以“不属于毛,不离于裹”解“谓他人父,亦莫我有”,以“信誓旦旦”解“有如皦日”,以“其毒太苦”解“胡为虺蜴”,以“岁

  • 玄玄棋经

    一卷。宋晏天章(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撰。此书共十三篇,第一篇棋局,第二篇得算,第三篇权舆,第四篇合战,第五篇虚实,第六篇自知,第七篇审局,第八篇度情,第九篇斜正,第十篇洞微,第十一篇名数,第十二篇品格,

  • 赋苑

    八卷。不著编辑者名氏。前有蔡绍襄序,但称曰李君,不著岁月。凡例称甲午岁始辑,亦不著年号。考其版式,是明代万历以后编成,收录各朝代赋体文。所录诸赋,始于先秦荀况,终于隋萧皇后,以时代为编次。大抵多取之《

  • 慈溪县志

    五十六卷。清曹砺成修,杨泰淳、冯可镛纂。曹砺成曾任慈溪县知县。杨泰亨,翰林院检讨,慈溪县人,同治四年进士。冯可镛,慈溪县人,国子监学正衔拣选知县,咸丰元年举人。此志光绪十四年修,稿本。全书五十六卷。分

  • 林文忠公遗集

    四种,四十一卷。清林则徐(1785-1850)撰。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年间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及江苏巡抚时,曾治黄及兴修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卓著

  • 蛰云雷斋丛书

    十四种,四十九卷。清佚名编。此丛书未著编者名氏,收书以清代学者研究经史的著作为主,兼及杂家著述。其中以廖平、康有为二人著述最为重要。廖平治经前期倾向今文学,于今文学颇有贡献。康有为亦主今文之说,故二人

  • 宋稗类钞

    三十六卷。清潘永因(生卒年不详)撰。潘永因字大生,金坛(今属江苏)人。著有《读史津逮》。此书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而成。共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用以补充以上各门之所未备者。所引均不著明出处,是本书

  • 近思录集注

    十四卷。清茅星来撰。其生卒年不详。茅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朱熹《近思录》,宋以来注释颇多,善本甚少,唯叶采《集解》至今盛行。余下注本,有的粗率肤浅,有的解所不必解,而稍费拟议者则避而不注,有

  • 病榻寤言

    一卷。明陆树声(详见《汲古丛语》条)撰。此书为陆树声养病期间所写,故名为《病榻寤言》。书首自称“余卧病榻间,冥心摄息,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嗫嚅。时复假寐,顷焉得寤,蹶然起坐,凭几捉笔,造次疾书。

  • 毛诗古音谐读

    五卷。清杨恭桓撰。恭桓字穆吾,广东梅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作者以为诗三百篇除《周颂》外多字顺音谐,无句不韵,而今人却多不辨误读,故而在谐韵之处一一标明。另又指出大量的同音假借之本字。韵部相近而易误读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