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谐声谱

谐声谱

① 五十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学深于《易》、《礼》,著作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仪礼图》等。此书由其子张成孙补编而成。阮元序云:“嘉庆间,余曾闻武进张惠言有韵学书,未见而编修卒。道光中,编修之子成孙,聪明辛勤,能传父学,踵成编修之书,曰《谐声谱》,奉以示余。其书分中、僮、薨、林、岩、筐、萦、蓁、诜、于、萋、肄、揖、支、皮、丝、鸠、毛、蒌、岨二十部。此乃于《毛诗》中,拈其最先出之字为建首,加以《易》韵,又以《说文》之声分出之,犁然不紊,有各家所未及者。”按:张惠言所撰题为《说文谐声谱》,分二十卷。其子成孙所补题为《谐声谱》,凡五十卷:卷一韵部目,卷二论表,卷三至卷二十二谱二十部,卷二十三至卷四十二丝联绳引表二十部,卷四十三至四十四为毛诗谱,卷四十五为周易翼韵、屈平赋韵,卷四十六至四十九为略,卷五十为序例。共得声母1263,谱以得声,表明分部,韵纪流源,略提其要,至为精密谨严。当时阮元见到此书就拟刊刻,但未刻成。其父子两代稿本藏于阳湖赵氏天放楼,后归武林叶氏揆初。叶氏后来又得东方文化会藏本,载有阮元序文,且有所增益。因名惠言本为初稿,成孙本为稿本,东方文化会本为钞本。叶氏请吴县戴绥之以稿本为主,参照另两本加以校订,是为武林叶氏刻本。② 二卷。清丁显撰。丁氏谓谐声之法,迄今三千余年,鲜有能发其蕴者。夫所谓声者,唇舌喉齿腭之声也;谐者,谓以唇舌喉齿腭之声各分其类。仅即一声,悉心调摄日久,他母之声,自能调口而出也。于是因《音鉴》二十二字,以音纲为次第,且于腭、舌、唇、齿、喉、半舌、半齿,各归一例,并分开、转、合三声,每母均统阴阳清浊两行,横行均同韵之字,竖行均同声之字,双声叠韵一贯图,横竖均可接读。又按母分为古音同声、一字数音同声、北人入声读同声,并附以方言方音同声、天地人物义类训诂之同声、经史子百家之异字同声,缀于每类之末。是为《谐声谱》。其目次曰腭声见母粗音字汇、腭声见母细音字汇、腭声见母分类纪略,曰腭声溪母粗音字汇、腭声溪母细音字汇、腭声溪母分类纪略等凡六十四目。每类之字搜辑皆颇详备,可资参考。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本,为《丁西圃丛书》之《韵学蠡言举要》之一种。

猜你喜欢

  • 书经诠义

    十四卷。清汪绂撰。汪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安徽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此书有汪氏自序两篇,一篇在雍正癸丑,一篇在乾隆癸酉,基本宗朱熹、蔡沈两家之说。但是朱熹也曾怀疑晚出的《古文尚书》,此书则对《

  • 孟子正义

    ① 十四卷。东汉赵岐注,题为宋孙奭疏,实不可信。朱熹《语录》以为是南宋邵武士人伪托孙奭所疏,并且称“蔡季通识其人”。邵武旧属闽,士人是对年纪大的儒生的一般称谓,但后人多方推求,终于难以确定作伪者为何人

  • 皇王史订

    四卷。清李学孔撰。学孔字瞻黄,陕西渭州人。顺治中,尝官大宁卫断事。学孔因刘恕《通鉴外纪》义类未确,端绪难明,及订正其文,撰成此编,上起盘古氏,下迄周幽王。东迁之后,因《春秋》已作,故不复录。材料大抵摭

  • 熙朝雅颂集

    一百三十四卷。清铁保(1752-1824)等纂辑。铁保,字治亭,一字梅庵,先世姓觉罗氏,改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工书法。集满人诗文,编《白山诗介》。著有《惟清斋集》。

  • 数术记遗

    一卷。汉徐岳(生卒年不详)撰,北周甄鸾注。徐岳字公河,东莱(今山东莱州)人。受历学于汉灵帝(168-188年)时会稽东都尉刘洪,刘又引天目先生之语,徐岳为成《数术记遗》一卷,还著有《九章算术注》二卷。

  • 北窗炙輠录

    一卷。宋施德操(详见《孟子发题》)撰。“炙輠”,刘向《别录》注:“过字作輠。輠者,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余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輠也。”以其名书,取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淳于髡久处,时

  • 晋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方鼎修,朱开元纂。方鼎,乾隆年间,任晋江县知县。朱开元定南金,曾任晋江县教谕。《晋江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印。共十六卷,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规制志;卷三版籍志;卷四学校志;

  • 尚书大传辑校

    八卷。清陈寿祺撰。陈寿祺曾辑校《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题汉伏胜撰,已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而附之于经解之末,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此《尚书大传》乃张生、欧阳生所述,只不过源出于伏胜罢

  • 四书私解

    一卷。清廖燕(1644-1705)撰。廖燕字柴舟,广东曲江人。清初民间学者,著有《二十七松堂文集》十六卷。是书不依传注,自出新解。如“先行其言”章,注云:“行之于未言之先,言之于既行之后,则而后从之”

  • 神仙感遇传

    五卷。五代蜀杜光庭(详见《了证歌》)撰。道教中常有假托神、人相遇之事以感众。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令人去向往追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每条都以遇仙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