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

四十卷。明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编撰。白话小说集,为“三言”的第三集。收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四十篇,都经过冯氏加工整理,形式、风格统一。此集比《古今小说》、《警世通言》略后问世,所收宋元话本较前两书为少,除《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出宋话本《错斩崔宁》)等七篇可推知为宋元旧作外,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人拟作,其中很可能有冯氏自己的作品。故事的来源,或出于史传,或取材于晋人和唐宋的笔记传奇,更多是直接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命的愿望。尤其对于两宋以至明代城市发达以后市民阶级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有着比较广泛深刻的描写。《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比较优秀的代表作品,描写名妓莘瑶琴经过一系列曲折将终身托于卖油郎秦重的故事,对于风尘女子的命运寄予同情,反衬揭露了以吴八公子为代表的贵公子嫖客凌辱妓女的丑行,反映市民思想比较鲜明,艺术上也比较完美。其他如《灌园叟晚逢仙女》揭露地主恶霸对善良花农的欺凌,《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对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等种种丑恶人情世态的暴露,《李玉英狱中讼冤》对残刑酷法和官府草菅人命的暴露,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本集故事中也有比较明显的封建道德说教,有些神怪故事有宿命果报消极观念,并杂有色情污秽描写,如《郝大卿遗恨鸳鸯绦》和《金海陵纵欲亡身》两篇,描写两性关系流露出明显的庸俗情趣。本集创作成分较多,修订润色的功夫较大,大部分篇章情节曲折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绘细腻生动,语汇丰富,不像前二集留有旧话本质朴简古遗迹。在“三言”中,本集可以较集中代表冯氏白话小说创作成就,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该书有明天启七年(1627)叶敬池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大连图书馆亦藏有叶敬池本。又有衍庆堂通行本。近代国内有《世界文库》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界文库》本为底本,校以衍庆堂本和《今古奇观》,出版顾学颉校注本,集中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纵欲亡身》因情节涉于色情猥亵删去不录,个别卷文字亦有删节。人民文学本后多次重印。1992年,海南出版社据叶敬池本以《足本醒世恒言》为题排印全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冯梦龙全集》据日本内阁文库藏叶敬池本影印全本。

猜你喜欢

  • 庚子京师褒恤录

    四卷。清裕厚等编。裕厚,蒙古正黄旗人,由举人官至民政部左丞。是书首载天津王守恂序,具言印书经过。其卷一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闰八月二十一日,留京办事大臣崑岗等会同顺天府,查明在京文武各员殉国捐躯者

  • 云山堂集

    六卷。明魏裳(约1565前后在世)撰。魏裳,字顺甫,湖北蒲圻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以刑部侍郎出守济南,有政声,后为山西副使,罢归。事迹附载《明史·文苑传》王世祯传中。著有《云山

  • 潜夫论笺

    十卷。清汪继培,(见《尸子辑校》)撰。是书为校注《潜夫论》,以元大德刻本为据,其以程荣本及《群书治要》、《太平御览》诸书所改补的。“曰”旧本作“某”,据某本,某书改,旧本脱“某”,据某本某书补,是书以

  • 孟子要略

    五卷。宋朱熹(1130-1200)撰。熹字元晦,号晦庵、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以著述讲学为主,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

  • 寓庵集

    八卷。元李庭(1194-1277)撰。庭字显卿,华州(今属陕西)人。年十六举进士。金末避兵商邓山中。后辟为陕右议事官,迁陕西讲议。至元七年(1270)授京兆教授。所著《寓庵集》前三卷为诗(五言古诗、五

  • 石洞遗芳

    二卷。明郭鈇编。郭鈇,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事迹未详。石洞山在东阳(今属浙江)邑治之南。南宋淳熙间,邑人郭钦止在洞旁建有书院,延师以训子弟。这里的山水名胜,陆游、陈傅良等多有题咏。郭鈇是郭钦止的

  • 伊川诗解

    一卷。宋程颐(1033-1107)撰。程颐有《易传》四卷,已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伊川诗说》二卷,朱彝尊《经义考》从之,盖《诗说》、《诗解》乃一书也。后人将此书与程氏他书合编一帙,以《程氏经

  • 字汇数求声

    十二卷。清梅膺祚、虞德升合撰。梅膺祚撰《字汇》,著称于世,生平见“字汇”。虞德升字闻子,尚撰《谐声品字笺》。是编取《字汇》之字,分别以同音字注其字音。依十二支之序分十二卷。编次以笔画多寡为序。其字分见

  • 推易始末

    四卷。清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之后,又取汉、唐、宋代以来言《易》之涉及卦变者,另加综合核对,编成此书。取名为《推易》,大概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依照《仲氏易》“移易”义而作。大旨说朱熹《

  • 郁离子

    二卷。明刘基(1311-1375)撰。刘基,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省)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不久便弃官归乡隐居。后出任江浙行省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而被革职。于是刘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