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湘子全传

韩湘子全传

八卷三十回。明杨尔曾(详见《东西两晋志传》)撰。长篇神魔小说,叙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及其度韩愈之事。书约成于明末天启年间。故事从汉代写起:汉丞相安抚生之女灵灵婚姻事被皇帝干涉,抑郁而死,转生为白鹤;白鹤在唐代又投生于韩家,为韩愈之侄,名湘子。韩愈一心让湘子读书求取功名,以显赫韩门;湘子则在钟、吕二仙师点化下矢志修仙,以脱俗长生。韩湘子在入终南山路上遇到各种威胁诱惑,不为所动;进山拜师后又经受多种考验,终于脱凡胎成仙,成为上洞八神仙之一。韩愈深陷在仕途中,韩湘子前后十二次度化韩愈,终于使韩愈醒悟,脱离世俗功名之道,亦入仙界。该书所依据的八仙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元代杂剧如纪君祥的《韩湘子三度韩退之》,赵明道的《韩湘子三赴牡丹亭》、《韩退之雪拥蓝关记》,明朱有燉的《升仙记》等,都演述过韩湘子的故事。《韩湘子全传》一书就是在这基础上的创作。作者创作的虽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内容是谈玄论道、神仙方术之类,但其意常在以虚枉言现实,借韩湘子与韩愈叔侄二人舍弃世俗功名走入仙界,暗示影射出现实的残酷、官场的黑暗、利禄仕途的污浊。书中关于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阳,途经蓝关被大雪所阻,到任后作驱鳄鱼文等都是正史所载史实,但从中生发出许多神幻情节,当然不是信史。书中的韩愈,也已不是历史上的韩愈了。作者借韩愈这位著名文学家之名,用文学虚构笔法塑造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形象。他在仕途中受惑至深,故韩湘子需十二度,才能使他醒悟自拔,作者对迷于功名科场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警世之意从中可见。该书汇集了以往关于韩湘子的诸多传说加工而成,在这一题材的诸多作品中是内容最丰富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杂剧中的曲词,对研究戏剧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流于拼凑芜杂。中心人物韩湘子刻画尚有欠鲜明,其余人物亦苍白浮泛,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该书以专写流传甚广的韩湘子故事见长,在小说史上尚有一定地位。有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序刻本,武林人文聚刻本,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另有1941年上海大美书局铅印本,题名《韩湘子得道》。1990年,宝文堂书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出版校点本,均题《韩湘子全传》。

猜你喜欢

  • 原诗

    四卷。清叶燮(详见《江南星野辨》)撰。是书为论诗之语。分内篇外篇,又各分上下。其内篇为诗歌理论,论述了“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其上卷注源流正变,即诗之历史变迁,以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

  • 谈艺珠丛

    二十七种,四十五卷。清王启原编。王启原字君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王启原学术、诗文均善长。此丛书所收为历代诗话著作。据其自序云:“盖自梁刘勰有明诗之篇,钟荣品诗遂详派别,唐人好言类格,而表圣之品,犹能

  • 防海新论

    十八卷。原题布希理哈撰,英国傅兰雅口译,金匮华衡芳笔述。希理哈始末不详。傅兰雅(1839-1928)为英国传教士。咸丰十一年(1861)被英国圣公会派至香港担任圣保罗书院校长。同治二年(1863)被清

  • 镇江志

    ①二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宋卢宪纂。卢宪,字子章,天台人。官镇江府学教授。嘉定六年(1213)修,此书成于作者任上。原书已佚,后有人从《永乐大典》内辑出。此志于六朝行政沿革和职官变更记之甚详,对古

  • 简州续志

    十四卷,清易家霖修,傅为霖纂。易家霖,曾任简州知州。傅为霖,州人。《简州续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共十四卷。此志掇旧志,佚者增,阙者补,无事实者,亦存其目。末附质疑十数则。其自谓欲仿武功,朝

  • 广中五先生诗选

    二卷。明陈暹(1405-1496)编。陈暹,字季昭,号云樵,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所谓“五先生”,有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人之中,孙、王、黄、李皆仕宦;赵则隐居不出,所谓《临清集》亦不甚流传

  • 近体乐府

    一卷。宋周必大(1126-1204)撰。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授徽州司户参军,淳熙年间累官至右丞相。有《玉堂杂记》,已著录。此编共

  • 环碧斋诗集

    三卷。尺牍三卷。明祝世禄(生卒年不详)撰。祝世禄字世功,江西德兴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尚宝司卿。祝士禄从师耿定向,云游东南进学,与潘去华、王德孺同为耿门高弟。著有《环碧斋小言》。《江西志

  • 乐诗考略

    一卷。王国维(1877-1927)撰。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诸生。在文学戏曲、历史、古文字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有《观堂集林》。此《乐诗考略》凡一卷,系集合关于乐学论文而成,计有

  • 武康县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琉筤修,陈殿阶、吴敬义纂。琉筤,道光初年任武康知县。此志为道光九年(1829)刻本。全书二十四卷首一卷,卷首序、凡例、图、纂修姓氏,卷一至卷六舆地、子目八。卷七至卷十一建置志,子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