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í

【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4)。④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12,17,60)。⑤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17)。⑥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116)。【望】 城阳(60,418)。【布】 上海(92)、嘉定(351)、江苏武进(314)、湖北黄梅(361)、四川(59)、台湾彰化(64)等地均有此姓。【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21)。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注云: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②郑樵注云: “䢵 (按: 或作 ‘妘’) 姓, 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 “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③又注: “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④又注: “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⑤又注: “邾大夫夷射姑 (之后)。”且称:“夷氏有四: 夷诡诸之后为夷氏; 又: 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

《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 (据 《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 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

《中国姓氏大全》称: “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 (音bó) 县东南。”误。

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 汉代有夷长公; 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猜你喜欢

  • 左师

    读音:zuǒ shī周左师触詟之后。(见《万姓统谱》)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 本古

    读音:Běngǔ【综】 纳西族姓。“本古”意为村头,以方位为姓(432)。

  • 读音:Dì/Dih【源】 春秋时晋卿以采邑为氏有铜鞮氏。铜鞮氏之别派又有䧑氏、逓氏、蹄氏、鞮氏、鲑氏等(19,21)。

  • 读音:Fǔ【源】 以器为氏,如砚氏、釜氏、杯氏之类(60)。亦见《姓苑》(9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据 《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 《姓氏考略》 注“鬴”据《纂要》

  • 黄佳

    读音:Huángjiā清代满族、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满族之黄佳氏,散处贝珲山秦地方(按: 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引作 “贝浑山泰”,“泰” 当为“秦”之误),乃满八旗姓氏之

  • 读音:Wěi【源】 ①帝尧之裔,刘累之后,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子士蒍之后,遂以为氏(6,9,15,17)。②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大夫食邑于蒍(故城在今湖北京山),因以邑

  • 什列

    读音:Shíliè【综】 彝族姓。亦称〔什列惹古〕(375)。

  • 厄諾特

    读音:nuòtè【综】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校阿什图之妻为厄诺特氏(260)。又,清镶白旗蒙古护军常太之妻为敖诺特氏,镶黄旗蒙古马甲尔木之妻为敖牛特氏(260),〔敖諾特〕、〔敖牛特〕等似

  • 读音:Zōng宗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职官为姓氏。周朝有官职为宗伯,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后世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姓。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子姓。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孙伯宗为三郤

  • 读音:Tuō【源】 ①相传元太祖第四子拖雷之裔,以先王名为姓。②彝族姓(130)。【布】北京、四川成都(91)、云南巍山(130)、新疆呼图壁(342)、山东临淄、东北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