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鼓
【源】 相传为黄帝之子夷鼓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12,60)。【人】 夷鼓德宜,春秋时秦大夫(6,12)。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氏英贤传》云: “黄帝之子夷鼓之后。”此以名为氏,当系出己姓。《史记·五帝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国语》有夷鼓德宜,秦大夫。
【源】 相传为黄帝之子夷鼓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12,60)。【人】 夷鼓德宜,春秋时秦大夫(6,12)。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氏英贤传》云: “黄帝之子夷鼓之后。”此以名为氏,当系出己姓。《史记·五帝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国语》有夷鼓德宜,秦大夫。
读音:Lǎwēng阿昌族姓氏。今云南之潞西有分布。原意为“葫芦”,其汉姓为“曹”。似为汉族曹姓所融。
读音:Qiānqiū【综】 源出不详。浙江绍兴有此姓,见《重修浙江通志》稿。
读音:yú【源】 ①春秋时晋侯之裔食采于盂(故城在今山西阳曲东北80里),其后因以为氏,见《元和姓纂》(12,17)。 ②春秋时宋公(即宋微子)为右盂(田猎),食采于盂(故城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其后因
读音:chì sì回纥葛逻禄有三族,二曰炽俟。(见《唐书》)
读音:Máng《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其注云: “即厖姓。唐有庬特勒。” (按: 庬、厖为异体字。《汉语大字典》 注引 《正字通》 云: “庬,俗厖字。”)
读音:Tángyáng【源】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于堂阳(故城在今河北新河西),为堂阳氏(8,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商王太丁封母弟才於堂阳,为堂阳
读音:Néngyǎn【源】 金时女真人姓(71)。【变】 或作〔黏闲逸〕(71)。至清改称纳雅(24)。
读音:Miánjí【综】 彝族姓。属曲比家支(375)。
读音:Āmùníbùtǎsī【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荪尼喀孔理(23,63,260)。【变】 一作〔阿穆尼普塔斯〕(260)。【人】 阿穆尼布塔斯阿海,清蒙古正黄旗人,征遵化州阵亡,赠骑都
读音:Gqngsīshè【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岳宋大寨(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