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ī

戚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孙姓。春秋时卫武公后裔孙林父,受封于戚邑,其支庶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

秦汉之际,戚姓落籍于鲁西南。东汉至魏晋,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形成东海郡望,并在魏晋南北朝时繁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时期,戚姓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居住。唐末五代,戚姓徙居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两宋时期,戚姓繁衍的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如今,戚姓在全国均有散居,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为多。

戚姓历史人物有戚夫人,汉高祖姬,即戚姬。生子刘如意,封赵王。曾与吕后争立太子,高祖死,吕后专权,遂惨死。戚同文,北宋著名学者,与范仲淹一起创立高平学派。戚文秀,宋代著名山水画家,其画《清济灌河图》技艺极为高超。戚继光,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为兵家所重视。

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三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为氏(6,7,12,17,60)。②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8,17)。③明赐元人博多姓戚名斌(24)。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⑤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168)。⑥蒙古(344)、回(380)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三省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65%。【人】 戚鳃,汉初以都尉守蕲城,以中尉封临辕侯(6,7,1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峡江,广东之澄海、吴川,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白、苗、土家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俱收载。郑樵注云: “卫大夫食采于戚,因氏焉。其地在卫州顿邱。”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 云: “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按:“” ,《姓氏词典》称: “春秋卫邑。今河北开县北七里有古戚城。”今河北并无“开县”,今四川有之,春秋卫国势力不至于此。依郑樵所注,戚地当在今河南清丰县西。)

古有贤者戚子,著书; 汉代有戚鳃,临辕候; 唐代有戚逍遥; 宋代有戚维,建隆登科; 明代有戚继光,抗倭名将。

猜你喜欢

  • 粘葛

    读音:zhān gě【源】 金时女真人姓(60,62)。系粘割氏之异译。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变】 即粘割氏(71),又作粘合、粘哥(60,62)。【望】 彭城(60,62)。【人】

  • 读音:chuǎn【源】 ①春秋时郑大夫驷歂之后,见《姓考》(17,62)。②春秋时鲁大夫歂孙之后(7,11)。③舜后有歂氏,见《路史》(60,62)。【变】 亦作颛(60,62)。【布】 大陆南方有此

  • 屈引

    读音:Qūyǐn【源】 北魏时代北姓,见《魏书·官氏志》(7,9,63)。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古今姓氏校勘记》收载;《姓氏词典》引 《魏书·官氏志》亦收。(按: 查今中华书

  • 库氏

    读音:kù shì孝文时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见《汉书·王嘉传》)

  • 读音:Dòu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奉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斗苞,授规,当为斗氏之始。②郑樵注云: “芈姓。若敖之后。按

  • 呼爾拉特

    读音:Hūěrlātè【综】 清时蒙古人姓(72)。清驻防新巴尔虎正蓝旗中有呼尔拉特氏(259)。【变】 达斡尔族有华拉斯哈拉,似即呼尔拉特之异译(189)。【人】 呼尔拉特多隆阿,清蒙古正白旗人,历

  • 读音:Nài佴姓的源流无考,云南少数民族中自古就有佴氏。佴姓为罕见姓氏,今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佴姓历史人物有佴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直隶巡按等,在位期间政绩显著

  • 佟尼耀特

    读音:Tóngníyào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哈喇魯特

    读音:Hǎlǎlǔtè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元顺帝孛尔只斤·阿速吉八之母即姓哈喇鲁特氏,未详其他。

  • 读音:Xǐng【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