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曳固
【源】 隋、唐时回纥外九部中,其第四姓为拔曳固氏(17,60,62)。其先为拔也部(60)。【变】亦作〔拔野古〕、〔拔野固〕(17,60)。
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唐书》 云: “回纥九姓,四曰拔曳固氏,亦作拔野古、拔野固、拔也。” 详见 “拔也” 条。又,《姓氏词典》亦注:“又作拔野古、拔野固、拔也古,为中国古民族铁勒诸部之一,唐天宝以后居回纥,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者。”
【源】 隋、唐时回纥外九部中,其第四姓为拔曳固氏(17,60,62)。其先为拔也部(60)。【变】亦作〔拔野古〕、〔拔野固〕(17,60)。
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唐书》 云: “回纥九姓,四曰拔曳固氏,亦作拔野古、拔野固、拔也。” 详见 “拔也” 条。又,《姓氏词典》亦注:“又作拔野古、拔野固、拔也古,为中国古民族铁勒诸部之一,唐天宝以后居回纥,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者。”
读音:Èsuǒluó【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奇尔撒、吉林等地(23,63,180,260)。【变】 亦作〔鄂索络〕(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奇尔撒及吉林地方,乃满八旗
读音:Hǎpǔdū现行赫哲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有载,未详其源。当代有哈普都·隽明,篆刻家。
读音:Zhuōmòtè【综】 清蒙古镶蓝旗中有卓莫忒氏(259)。
读音:Shè【源】 唐时突厥部以别部典兵者,曰设大臣,见《唐书·突厥传》。是以官为氏(60,62)。见《姓苑》(15,21)。【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兴和、河南
读音:Yīlǜ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云: “辽姓。‘耶律’ 音译之异。” 当出自契丹族。详见 “耶律”条。
读音:hú晋大夫邑也,因以为氏,其地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汉>壶遂,梁人,詹事。
读音:nán gōng【源】 春秋时卫公族中有南公氏(6,21,60)。【人】 南公子,战国时人,著书30篇,言五行阴阳事(6,12,17,21)。南公揭,秦武王时人(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
读音:Cí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东光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由东光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读音:zhān gě【源】 虞封黄帝之裔于詹(故城或在今河南武涉东南詹店),自詹移葛(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15里),后有葛氏、詹葛氏,见《姓源》(4,17,60)。【变】 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见《世本
读音:òu沤氏,越王无疆之后。(见《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