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合丹
【源】 元时人姓(57)。【变】 ①亦作〔晃合坛〕(57)、〔晃忽摊〕、〔晃兀摊〕(13)、〔鸿和坦〕、〔哈坦〕(24)、〔儿合丹〕(61)。②晃答豁儿,元太祖时为火儿赤(官名);速亦客秃,元太祖时授千户,均晃豁坛氏,见《新元史》(399)。〔晃豁坛〕似即晃合丹之异译。【人】 伯八,晃合丹氏,元世祖时万户,守欠欠州(57,61)。
【源】 元时人姓(57)。【变】 ①亦作〔晃合坛〕(57)、〔晃忽摊〕、〔晃兀摊〕(13)、〔鸿和坦〕、〔哈坦〕(24)、〔儿合丹〕(61)。②晃答豁儿,元太祖时为火儿赤(官名);速亦客秃,元太祖时授千户,均晃豁坛氏,见《新元史》(399)。〔晃豁坛〕似即晃合丹之异译。【人】 伯八,晃合丹氏,元世祖时万户,守欠欠州(57,61)。
读音:Yùkùl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洪艾(23,63,180)。【变】 ①亦作〔俞库勒〕(180,260),〔玉库哷〕(23)。 ②清镶黄旗满洲马甲长僧之妻为玉库尔氏,镶白旗满洲养育兵三山保
读音:sì xiān【综】 北魏时有泾州贞女兕先氏(27,60)。一说,即似先氏(27,60)。又《北史·烈女传》作儿氏(27,49)。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后魏时有经州
读音:cuò【源】 ①古有厝国,即汉之甘陵(故治在今山东临清旧清平县,或在今河北清河东南),子孙以国为氏(17,21)。清阳(故城在今河北清河东南)东南有故厝城,土人曰鹊城,有厝氏,见《路史》(60,
读音:kù ruò gān代北姓,后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
读音:jiāo【源】 ①浇(夏时寒促之子)之臣椒,浇使求少康者,见《左传》。其后为氏(60,62)。②春秋时楚大夫伍参之子伍举,食邑于椒(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南椒陂),谓之椒举,其后以邑为氏(7,60,6
读音:zuǒ rén【源】 ①黄帝之子夷彭之后有左人氏,见《路史》(17,60)。以地名(故城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左人乡)为氏(60,62)。 ②以官为姓,如封人、雍人之类,见《尚友录》(21)。【望】
读音:Wǎbōní景颇族姓氏。汉意为 “猪头”,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收载,未详其他。
读音:hé qiū【源】或即苞丘氏,或即何丘氏(60,62)。 【人】荷丘子,春秋时楚人,见《路史》(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路史》云: “楚有荷丘子,或云即苞丘; 亦
读音:Dàibèi【源】 湘西苗族姓(402)。
读音:Yuán袁姓的来源主要三个。一是出自轩辕黄帝。轩辕氏,又称玄袁氏。轩辕氏始以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为都,所居之地,后称为袁邑。其后裔遂以邑为姓氏,称袁氏。二是出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