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uán

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齐国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还有一说是宋国有一位叫卿的国君,死后谥号为“”,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为姓者。二是源自改姓,北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改为桓氏。

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等地活动。汉唐之间主要在江淮地区发展繁衍,在河南、安徽、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以谯郡为郡望。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后来又扩散到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宋代以后,桓氏虽然分布较广,但人数却一直不多。

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东汉学者,善属文,著有《新论》,《汉书·艺文志》有载。桓温,晋朝龙亢人。他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废奕帝立简帝。他曾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曾经阴谋废晋自立,未遂。关于桓姓名人,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功高夹日,威著避骢。”上联指唐代人桓彦范,夹日,意为在太阳两旁,比喻辅佐天子。因他曾在唐中宗时任侍中,敢于直言进谏,封扶阳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后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下联指东汉人桓典,为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能传家学。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炙手可热,但他从不依附宦官。建安年间官至御史中丞,封关内侯。

桓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源】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60,62)。②系自姜姓。春秋时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6,7,12,17)。③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7,11,12,17)。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70,242)。 【望】谯郡(17,21,60,418)。 【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桓跳,春秋时齐大夫(21)。桓贷,北魏太宗时乌桓人,执金吾,见《通鉴》(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邑、平度,河北之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黄帝臣有桓常,审地利,桓氏宜出此。” ②郑樵注云: “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③又云: “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系出子姓。④又云: “乌丸氏改为桓氏。” 乌丸,北魏姓氏。似出自鲜卑。⑤《中国姓氏大全》 称: “为桓侯氏所改。”⑥郑樵又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

秦代有桓; 汉代有桓荣、 桓虞、 桓宽; 晋代有桓温,征西大将军。

猜你喜欢

  • 牛王吉顏

    读音:Niúwángjíyán【综】 清镶蓝旗满洲笔帖式乌尔格之妻为牛王吉颜氏(260)。

  • 阿蘇

    读音:Āsū【综】 ①金时女真人姓阿速氏,清时改译为阿苏。正白旗满洲马甲伍三泰之妻为阿苏氏(260)。又,清正白旗蒙古马甲六十之妻为阿素氏(260),〔阿素〕似即阿苏之异译。 ②四川雷波上田

  • 自死独膊

    读音:zì sǐ dú bó代北四字姓有自死独膊。(见《魏书·官氏志》)

  • 佩圖霍夫

    读音:Pèitúhuòfū俄罗斯族姓氏。汉意为 “公鸡”,指动物为姓,或以绰号——“好斗的公鸡”以为姓。参见《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

  • 崆果囉

    读音:Kōngguǒluō【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260)。【变】 ①亦作〔空果络〕(180)、〔孔果络〕(260)。②清正红 族满洲前锋哈达海之妻为空鄂罗氏(260),

  • 竿

    读音:Gān【综】 春秋时齐景公时竿秀,以过系狱,荀伯玉曰:使得自新,必饮灭洗胃,吞刀刮肠,见《姓氏注谱》(60,62)。【布】 湖北武汉有此姓(91)。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有分布。《姓氏词

  • 叱干

    读音:chì gān【源】 ①叱干原为魏晋时鲜卑族之一部,亦作薛干,本居三城(故城在今陕西延安东,延水南)。北魏道武帝登国六年,叱干部帅他斗法(一作太悉伏)率部归魏(70),叱干氏当系以部为氏。②北魏

  • 读音:luò络,姓也。(见《广韵》)

  • 尚圖

    读音:Shàngtú【综】 清正红旗满洲监生常金之妻为尚图氏(260)。

  • 铁弗

    读音:tiě fú铁弗刘武,南单子苗裔,居新兴,北人谓父为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氏,后武曾孙勃勃称夏王,耻姓铁弗,遂改赫连氏。(见《北史·僭伪附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