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hū

殳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舜有大臣殳斨,子孙以祖名命姓。二是古有殳仗队,后人以兵器名“”为姓氏。

殳姓发源于山东,如今人数不多,但遍布全国。

殳姓历史人物有殳邦清,明初有名孝子。二子相舜、赞舜,皆以至孝闻名。殳默,清代才女。九岁能诗,剪裁刺绣,无不入妙,擅长书法,尤工小楷。

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二位。


【源】 ①相传黄帝臣伯陵之第三子,尧封其于殳,为殳侯,因氏(17,89)。舜臣殳��为其后裔(17)。 ②殳,为古代竹兵器,有棱无刃。或以器为氏(60)。【望】 武功(17,418)。【布】 浙江杭州(268)、萧山(209)、嘉善、上海(92)、安徽淮南(362)、江苏启东(311)、武进(314)、四川中江(345)、甘肃康县(348)、台湾台北、台中(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殳文通,明宣德中任漳州知府(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尚书》殳戕,舜臣。”“以名为氏”。望出武功。②《姓氏考略》则云:“或以器为姓。”殳,古代兵器,用竹制造,有棱无刃。

南史》有殳嘉兴(按:此从《郑通志》,《姓氏词典》,以其为汉代人);又有殳真,得道经诀;明代有殳邦清;清代有殳默。

猜你喜欢

  • 樊仲

    读音:fán zhòng【源】系自姬姓。周太王次子仲雍,即虞仲,其裔孙仲山甫封于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县),后有樊仲氏(8,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

  • 读音:Tó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新疆之布尔津、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布尔津县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按:茼,蒿的一种,或以此草名而为姓?)

  • 熊倉

    读音:Xióngcāng【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尼佳

    读音:Ní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三派,出乌尔锡河、沈阳、杏山等地(23,63,180,260)。【变】 后改为尼氏(180)。清代满族姓氏。散处沈阳、乌尔锡河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

  • 读音:Yóu【综】 沋为水名,在山东高密境,居此水旁者或以为氏。或为游姓之讹。江苏高淳(305)、台湾高雄(64)、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山西之太原、阳泉、临汾、朔州等地

  • 读音:Èr【源】①系自姬姓。贰为春秋时楚境内小国,在随州应山(故城在今湖北广水),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6,9,11,12,17)。②夷姓,见《后秦录》(9,11,17)。【变】亦作二(

  • 伊屠

    读音:Yītú《姓氏词典》 引 《汉书》 收载,其注称: “汉有伊屠·知牙师。”未道其详。

  • 晃合丹

    读音:Huǎnghedān【源】 元时人姓(57)。【变】 ①亦作〔晃合坛〕(57)、〔晃忽摊〕、〔晃兀摊〕(13)、〔鸿和坦〕、〔哈坦〕(24)、〔儿合丹〕(61)。②晃答豁儿,元太祖时为火儿赤(官

  • 读音:hòu见《姓苑》。

  • 哭吾已

    读音:Kūwúyǐ羌族姓氏。本房名,因以为姓。羌语称“狗”为“哭”,或取其汉意“狗”音谐以汉姓“苟”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