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或系因消息而趋去避凶之故为氏(62)。【布】 四川汉源(336)、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忻州,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亦俱收载,未详其源。
【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或系因消息而趋去避凶之故为氏(62)。【布】 四川汉源(336)、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忻州,湖北之利川,湖南之益阳,江西之宜丰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亦俱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Zhuózhuóhún《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希姓录》注云:“北魏姓。”未道其详。(按: 疑此为“渴浊浑”之讹,姑收录以备考。)
读音:chì liè【源】 叱列为代北西部部落名,以部为氏(7,27,60)。一说,系叱伏列氏省字为叱列氏,亦作叱利氏(70)。一说,叱列氏出高车族,而叱利、叱列、叱李,本一姓,后歧分为三姓(242)
读音:Fǔ【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脯醢是饮酒肴盘,或因以为氏(62)。《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Hèjiā【源】清时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雅兰、讷殷等地(23,63,180,260)。【人】清镶蓝旗满洲前锋常保住之妻为赫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雅兰及讷殷地方,乃满八姓之一。《
读音:Hǎnlǔtè【综】 清蒙古镶白旗中有罕噜特氏(259)。
读音:qí【源】 见《氏族志》(15,21,63)。【布】 山东肥城有此姓。【变】 一作〔〕(15,19,2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 《姓苑》收载; 《中文大字典》引《万姓统
读音:Hétè【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蓝旗中有和特氏(259,260)。
读音:Qiūhuáng【综】 或系邱、黄二单姓所合成。台湾高雄有此姓(64,68,261)。
读音:Nímánggǔ【源】 金时女真人姓。原为部落名,以部为氏(71)。部人居曷苏馆(今辽宁辽阳以南海城、盖县、金县等地)、隆州(今吉林农安)等地(397)。【变】 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尼玛哈(
读音:Táo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帝尧子丹朱居陶邱,因氏马。”此当以地为氏,系出祁姓。或作“陶丘”。春秋齐有陶邱·德,为大夫; 汉有陶邱·仁,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