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ū

【源】 ①系自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名官,有乌鸟氏,其后为乌氏(11,12,17,60)。②春秋时越王勾践之后,分居乌程者,因氏,见《路史》(17,62)。乌程,故城在今浙江湖州南25里之故菰城。一说在湖州东90里之乌镇。③汉时匈奴人姓,见《汉书》(242)。④鲜卑人姓(242)。乌桓氏之后(9)。⑤张掖乌氏,本乌洛侯国(唐时称乌罗浑,其地在今黑龙江之嫩江流域)胡人,初以国为姓,后徙甘肃张掖,始单以乌为氏(21,70)。⑥北魏时改乌石兰氏为乌氏(6,17,60)。⑦唐时乌馀氏之后为乌氏(21)。⑧金时女真人乌古论氏,汉姓为乌(71)。⑨宋时安定国国王姓乌,见《宋书·外夷传》(60)。⑩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有乌姓,系藏族(253)。⑪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乌姓出于黑族(250)。⑫清满洲八旗姓乌扎喇氏、乌库里氏等后有改姓乌者(180)。⑬彝(130)、蒙古(255,344,369)、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张掖、颍川、汝南、鄱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乌余,春秋时齐大夫(17,21)。乌承恩,唐时张掖人,始为冀州刺史,嗣为范阳节度副使(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乐亭,山西之太原、晋城,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湖南之冷水江,广东之高要等地均有分布。汉、蒙、白、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名官,以世功命氏。” 齐有乌馀,裔孙世居北方,号乌济侯,后徙张掖。《姓氏考略》 注引《唐书·宰相系世表》 亦云: “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命官,有乌鸟氏,其后为乌氏。” 望出颍川、汝南、鄱阳。② 《魏书·官氏志》 载: “乌石兰氏改为乌氏。” 则此似出自鲜卑族。③ 《姓氏考略》据《宋书·外夷传》 注云: “安定国,其王姓乌。”安定之国,不知其所域: 南朝宋有安定郡,地在今陕西南郑县地; 又有安定县,其地有二: 南朝宋置,故治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 又,汉置县,南朝宋改称“安定”,南齐后废,在今安南 (越南) 北境。④蒙古族之乌姓,或为乌梁海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 “乌梁海” 之首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⑤白族之乌姓,则源于氏族图腾。“” 白族语乃 “” 的意思,后或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 或以其意译 “” 之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注④、⑤见 《中国人的姓名》。

春秋时莒有乌存,为大夫; 唐代有乌承玭、乌重胤; 后唐有乌震,宁国军节度使; 明代有乌斯道、乌本良。

猜你喜欢

  • 读音:Fán/Farn【综】 凡一作凢(19,21)。或系樊姓俗写。汉、壮等民族均有此姓。江西萍乡(371)、广西都安等地均有此姓。

  • 先谷

    读音:xiān gǔ春秋晋大夫先谷之后以为氏。(见《元和姓纂》)《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收载。其据 《元和姓纂》 注云: “春秋晋大夫先谷之后,以为氏。” (按:疑此为“先穀”之简化。或作 “先

  • 阳翁

    读音:yáng wēng周景王之孙阳翁伯之后,有阳翁氏。(见《路史》)

  • 達爾坤

    读音:Dáěrkūn【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喀喇沁(23,63)。【变】 清镶蓝旗蒙古领催六儿之妻为达尔衮氏,镶蓝旗蒙古护军齐桑古礼之妻为达尔浑氏(260),〔达尔衮〕、〔达尔浑〕等似均为达尔坤之异

  • 读音:Kuì【综】或系慎溃氏所改(62)。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 瑞木

    读音:Ruìmù【综】源出不详。台湾台北(68,261)、河南潢川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nán【源】 夏禹之裔,有男氏之后,以国为氏,见《史记·夏本记》(11,15,17,60)。一说,即南氏,见《世本》(3,11,60)。【布】 山西平陆(298)、四川成都(91)、湖北武汉(9

  • 读音:Jìn【源】 敦煌石室所出残姓氏书上有尽姓(434)。亦见《姓觿》(17)、《清稗类钞·姓名类》(30)。【望】平阳(17,418)。【布】河北乐亭有此姓(334)。【人】尽言,宋时眉山人(15

  • 读音:Mín【综】 原为缗氏,因避唐李世民之名讳,改为緍氏(80)。亦见《姓解》(9)、《集韵》(86)。《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解》注云:“系缗姓分族。”

  • 读音:Yù【源】 见《中国著者号编制法》(63)。【变】 一说,即育姓。古育、毓字相通(91)。【布】 广西大新(319)、台湾台北(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