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iáo

苗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出自苗父之后。据传说,上古有神医苗父,其后代遂以苗为姓氏。二是出自百济民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民族中有苗氏一姓。三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芈姓。始祖为楚大夫伯棼,伯棼因罪被杀,他的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后代因以采邑为姓,遂成苗氏。

苗姓发源地主要在今河南济源西部,三家分晋后,苗姓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两汉时苗姓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苗姓南迁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唐中后期,有苗姓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时期,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者很多。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有渡海赴台湾者。清中叶以后,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为多。

苗姓历史人物有苗晋卿,唐宰相。晋卿好学,中进士。工文善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杰之一。慷慨有大志,德祐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定计抗元。元军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英勇不屈而死。

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三位。


【源】 ①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1,7,9,12,17)。②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1)。③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9,11,17)。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⑤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134)。⑥彝(130)、畲(172)、蒙古、维吾尔(344)、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东阳(17,60,418),上党、济阴(21)。【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人】苗浦,汉时长水校尉(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

汉代有苗光; 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 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 清代有苗夔。

猜你喜欢

  • 卧嫩

    读音:Wònèn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瑷珲县志》有载,或作“鄂嫩”,发祥于鄂嫩河(按: 黑龙江之旧称),因以河名为姓。后或取“卧嫩”之首、尾音,谐以近之汉字“鄂”、“

  • 读音:Zōu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极罕见姓。春秋时鲁国大夫、孔子之父叔梁纥(音hé) 曾治理陬邑(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故又称陬人纥、陬叔纥。孟子的后裔有此姓。

  • 读音:suì【源】系自姬姓。郑公族之后有邃氏(8,17,62)。【人】邃瑗,春秋时孔子弟子(15,63)。罕见姓氏。当系出姬姓而支属有别: ①《姓氏考略》据《路史》注云:“郑后有邃氏。”周代郑乃姬

  • 读音:Wā【源】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陵终

    读音:líng zhōng陵终氏,王莽曾祖翁孺与东平陵终氏有怨。(见《通志·氏族略》)

  • 瑪拉依爾

    读音:Mǎlāyīěr【综】鄂伦春族姓。世居呼玛尔河、精奇里江地区,汉姓为孟。亦作〔孟拉依尔〕(190,191)。鄂伦春族姓氏。世居呼玛河流域。本氏族名,以之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其音近之汉字

  • 鳧臾

    读音:Fúyú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百济之 ‘夫余’,音转为凫臾氏。”②《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吴有凫臾氏。”此亦当为 “夫余”

  • 奇爾果特

    读音:Qíěrguǒ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变】清正蓝旗蒙古护军校达青阿之妻为济尔莫特氏(260),〔济尔莫特〕似即奇尔果特之异译。【人】奇尔果特嘉穆苏,清蒙古正红旗人,

  • 豆豆哇來

    读音:Dòudòuwāilái【综】 台湾土著姓。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赛夏族之原有姓, 豆 豆 哇 来 之 意 为 豆 类, 后 改 姓 豆(65)。

  • 邱自陵

    读音:Qiūzìlíng《姓氏词典》 引 《姓解》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此为 “邱目陵” 之误,盖目、自形近而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