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uǎi

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于蒯,世称蒯得,其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二是以国名为姓,商代时有蒯国(今河南洛阳西),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三是以祖名之字为姓氏。春秋时期,卫庄公名叫蒯聩,后为晋军所杀,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

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西部与北部,汉唐之间向河北、山东、湖北扩展,并以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江苏、浙江等东南地区也有蒯姓分布。如今蒯姓虽然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

蒯姓历史人物有蒯通,汉代谋臣,能言善谋。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善于出谋划策,淮阴侯韩信用其计而定齐地。蒯越,西汉初名臣蒯通后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何进听闻其名,招为从属。后归刘表,蒯越献安抚荆楚之策,辅佐刘表建成大业。蒯越亦曾劝刘表依附于曹操,却不被采纳。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嗣位,蒯越等再次劝其降曹操。曹操平荆州,蒯越随刘琮降归,为光禄勋,封列侯。曹操曾云:“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蒯鳌,北宋宣城人,才思敏捷,善写文章。南唐文体靡丽,蒯鳌之作却不事华藻,追求理趣,使南唐文风为之一振。

蒯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五位。


【源】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蒯(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蒯乡),因以为氏(17)。一说,晋大夫蒯得之后见《风俗通》(1,6,7,17,21)。②系自姬姓。春秋时卫灵公子之子蒯聩,一作蒉聩,其后有蒯氏(62)。 【变】亦作蒯,(17)。 【它】《姓觿》引《地谱》谓商有蒯国;《穆天子传》有蒯伯綮(17),均误,此处蒯实为䣙字之误。参见䣙(Péi)氏。 【望】襄阳(17,60,418)。 【布】上海嘉定(351)、广西柳江(376)、山东新泰(359)、台湾(68,261)、安徽淮南(362)、霍邱、江苏建湖、河南驻马店、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人】蒯通,汉时范阳人,本名彻,楚、汉时说客(21,6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安徽之贵池、泾县,江西之宜丰,四川之长寿、郫县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 “ 《风俗通》: 晋大夫蒯得之后。又有蒉氏。同音。”蒯,春秋晋邑,以邑为氏。《古今姓氏辨证》亦载: “蒯,盖以食邑为氏,河南县 (汉置县。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西南蒯乡是也。” 望出襄阳。

春秋时晋有蒯得,卫有蒯聩; 汉代有蒯彻; 唐代有蒯廉;宋代有蒯谔,又有蒯恩,淮陵太守; 明代有蒯祥,吴县人。

猜你喜欢

  • 祝魯

    读音:Zhùlǔ【源】 彝族姓(208)。

  • 公疇

    读音:Gōngchóu【综】 战国时韩国有公畴竖(一作坚)见《战国策》(11,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姓觿》亦收,未详其源。战国

  • 读音:Hún/Hwen,Hwun【源】 见《直音》(15,63)。

  • 乘邱

    读音:Chéng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鲁地,春秋时鲁庄公十年败宋师于乘邱,后居其地者以为氏。”一作“乘丘”。

  • 读音:Xiá【综】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 烏特金

    读音:Wūtèjīn俄罗斯族姓氏。汉意为 “鸭”,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yǐn【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

  • 蘇伐

    读音:Sūfá《姓氏词典》引《唐书》收载。其注称:“唐有苏伐叠、苏伐勃��。”未详其源。

  • 桐门

    读音:tóng mén宋北城门名,乐大心为右师,居桐门,后为氏。(见《元和姓纂》)桐门,子姓。《左传》:宋乐大心为右师,食采桐门,因氏焉。(见《万姓统谱》)

  • 葉卜哲里

    读音:Yèbǔzhélǐ【综】 清驻防索伦正蓝旗中有叶卜哲里氏,世居烟必拉(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