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赫舍哩

赫舍哩

读音:Hèshèlī

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金代,为女真族姓氏。本为部落名,后以部为氏,乃女真之白姓。辽译作“纥石烈”,金、元皆作 “乞石烈”,清人则作 “赫舍哩”。《续通志·氏族略》载: “ (金)穆宋时锡馨水赫舍哩部阿苏、穆都哩阻兵为难。穆宗自将伐之,拔其城,留和卓守之。穆都哩、阿苏奔辽; (辽) 亡,其后亦入于金,并为赫舍哩氏。” 后入元,至清则或融为满族,致使满、蒙两族皆有赫舍哩氏。满族之赫舍哩氏,“散处都英额、和多、哈连、斋谷、哈达、叶赫、黑龙江等地方。” 乃满八旗姓氏之一; 蒙古族之赫舍哩氏,则世居库昆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②或为纳喇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 注云: “额尔德尼,本姓纳喇氏,太宗文皇帝赐姓赫哈哩氏。” ③或为赐姓。“翁金系员外郎浑金养子,原籍江西,本姓无考,圣祖仁皇帝命编入满洲,姓赫舍哩氏。”④或为萨克达氏所改。又注: “富明阿任云骑尉,本姓萨克达氏,世祖章皇帝承袭伊舅乌尔丹之职,因改姓赫舍哩氏。”

一作“赫舍里”。后或改单字姓 “”、“”、“”、“”、“”、“” 等。

清雍正时正蓝旗蒙古都统定寿,姓此氏。

猜你喜欢

  • 读音:Zhōu【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浙江上虞有此姓(279)。现行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俟利

    读音:sì lì【源】 北魏时匹孤之后。其官有俟利,后以为氏,见《魏书·官氏志》(7,12,27,60)。俟利属蠕蠕族官名,犹中国方伯也(7,27)。【望】 代郡(17,418)。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 古爾吉

    读音:Gǔěrjí【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广宁正安堡(23,63,180)。【变】 一作〔吉尔吉〕(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广宁、正安堡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wù【源】 鲜卑人姓,见《后汉书·南匈奴传》(60,62)。北魏时蠕蠕(即柔然,参见蠕蠕姓)部人姓(242)。【变】 亦称〔勿地延〕、〔乌地延〕氏(425)。【人】 勿地延,北魏时蠕蠕部帅率众降

  • 薩爾都

    读音:Sàěrd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哈达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yí【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神农氏之裔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等国,见《史记》(11,21,60)。当以国为氏。 ②北周怡峰,辽西人,本姓默怡,避难改为怡氏,见《周书》(

  • 读音:Dài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由新余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按: 帒,为袋之异体字。《说文新附·巾部》:“帒,囊也。或从衣。”疑此姓与袋同,或

  • 矍相

    读音:Juéxiàng【源】 春秋时鲁大夫食采于矍相(故城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西),因氏(6,7,12)。亦见《姓苑》(6,7,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鲁大夫

  • 苦魯丁

    读音:Kǔlǔdīng【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苦鲁丁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科尔罗丹〕(24)。元代 “色目人” 姓氏。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收

  • 白象

    读音:bái xiàng【综】 白象先生,古贤人,隐者,见《风俗通》(1,7,12,60)。一作〔伯象〕,《汉书·艺文志》有伯象先生一篇,见张澍《风俗通》注(1)。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