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án

【源】①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60,62)。②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6,7,12,17)。③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60,62)。④鲜卑人姓,见《汉书》(60,62),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17)。⑤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11,12,60,70)。⑥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60,62)。⑦满(344)、蒙古(344)、台湾土著(65)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冯翊(7,17,418),上党(12,60)。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人】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21)。 【它】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左传》 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② 《姓氏考略》 注云: “出陆终 (第)三子惠连之后。” ③其又注云: “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④又据《汉书》 云: “鲜卑有连氏。” ⑤郑樵又注: “是连氏改为连。” 《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 亦注: “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望出上党。

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 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猜你喜欢

  • 瑪多萊安

    读音:Mǎduōláiān高山族姓氏。属台湾高山族之布嫩人姓。原意是“种绿豆”。“传说瓦古阿勒等三人到南投游玩,从汉人那里窃取绿豆种子,‘莱安’ 藏匿于生殖器里带回来播种,瓦古阿勒的后嗣遂

  • 读音:wǎn【源】 系自偃姓。皋陶之后封于皖(故城在今安徽潜山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17,60,62)。【变】 一作晥(60)。【布】 浙江上虞(279)、安徽淮南(362)、北京、四川

  • 紇于

    读音:Héyú《姓氏词典》 引 《中华大字典》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乃 “纥干” 之误,盖“干”、“于”形近而讹,参见 “纥干” 条。)

  • 读音:Hāi【音】 音台,见《字汇》(80),亦音咳(Hāi)(17)。【源】 见《字汇》(80)。【望】 汝宁(17)。【布】 河南潢川张集乡、商城鄢岗乡、固始马堽、南寺乡等三县接壤处有此姓。【人】

  • 读音:rén【源】 春秋时齐简公名壬,其支庶有以壬为氏者(17,62)。 【布】浙江萧山(209)、义乌(277)、江西丰城(357)、甘肃临泽(352)、河南息县(302)、新疆呼图壁(342)、山

  • 吴訥虎沁

    读音:Wúnèhǔqìn/Unuhucin【综】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吴讷虎沁氏(259)。

  • 读音:xíng【音】 亦念行走之行(Xíng)(91)。又音衡(Héng)(15)。又音太行山之行(Háng)(16)。【源】 周时大行人(官名,《周礼》中有大行人,属秋宫,主掌朝觐聘问之事)之后,子

  • 读音:Lú《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未详其源。“玈”,黑弓,疑即以此物为姓。或作鑪()、 ��、 㢳, 乃同姓之分族。

  • 读音:Ruì【源】 见《字汇》(25)、《集韵》(86)、《康熙字典》(62,80)。《姓氏词典》 引《集韵》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 音shuì,姑兼收以备考。

  • 期傘

    读音:Qīsǎn【综】 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