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ái

邰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姜姓。据说后稷为帝尧的农官,因功封邰,子孙就以邰为姓氏。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后改为邰姓。

邰姓发源于陕西武功。唐中期,邰姓由山东临清迁居开封。宋靖康年间,邰茂任成都同知,三子分居贵州、湖南、湖北。邰中泰为宜城邰茂的曾孙,进士后任知县,知府,江淮节度使等职,兵败后居溧水长山。

邰姓历史人物有邰茂质,明代著名孝子。其母怕雷,每逢雷雨,茂质便以身护母。母亲去世后,每遇雷雨,他便赴母墓护之,雷止才归家。因茂质闻雷护母,成为“二十四孝”之一。邰中泰公,宋代大臣,曾任江淮节度使。曾经与文天祥联兵抗元,兵败未成。邰格之,明代制墨名家,世代制墨,是休宁派的创始人,亦是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创始人。现存有“文玩”、“世宝”、“蟠螭”等款墨。

邰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七十位。


【源】 ①系自姬姓(一说姜姓)。炎帝之裔,后稷为帝尧大司农,因功封邰(故城在今陕西武功西南),支孙以为氏(7,17,21,60)。 ②北魏时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 ③土家(387)、满(344)、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平卢(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邰端,宋时儒林郎佥判连州(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汉、苗、满、蒙等民族皆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以国为氏。《说文解字·邑部》: “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 《康熙字典》据 《说文》 注云: 国名,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帝喾元妃,邰氏女也(按: 此“”,或作“”,音“”,亦作 “有台”。《姓氏考略》 注“”云: “出有台氏之后。后稷母姜嫄,有台氏女,望出武功。”) 生弃,为后稷,后封於邰。是周弃之前已有邰 (台) 氏,其外家也,系出姜姓,以国为氏。②或以邑为氏。《姓氏考略》 据 《说文》注云: “出自姬姓,后稷为尧大司农,以功封邰,支孙氏焉。”后稷,此指周祖姬弃,其封邑亦即古邰国,地在今陕西武功县。③ 《姓氏考略》 据 《周书》又注: “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④苗族之邰姓,或由欧姓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收载,未道其详。

明代有邰茂质; 清代有邰祈,任平南县知县。

猜你喜欢

  • 读音:wù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Zhāng【源】 鄣,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鄣城集,后灭于齐。或其后以国为氏(62)。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历史上罕见姓氏。当与章姓同源。《郑通志·氏族略》 有载,其注

  • 考城

    读音:Kǎochéng【源】 济阳有考城(故治在今河南兰考),或以城为氏(7,60)。《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据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以地名为姓氏,地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又,《姓氏考略

  • 读音:Hú胡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源于妫姓。帝舜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建立陈国,后为楚所灭,子孙有以胡为姓氏者。二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有纥骨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

  • 读音:Zé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当与“笮”同。《姓氏考略》注“笮”云: “音 ‘窄’。一作‘迮’;亦作 ‘莋’……”详见“笮”条。

  • 白亞

    读音:Báiyà【源】 西河饥胡有白亚姓,见《魏书》(60)。西河饥胡一作河西稽胡,为匈奴一种,北魏太宗神瑞二年,河西胡白亚栗斯聚党反,见《魏书·太宗纪》,一说,白亚栗斯,姓白名亚栗斯(242)。历史

  • 读音:xué见《姓苑》。

  • 邯郸

    读音:hán dān嬴姓,赵穿食邑邯郸,因以为氏。(见《万姓统谱》)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穿,食采邯郸,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春秋晋〉邯郸午,大夫。〈三国魏〉邯郸淳,颍川人,名士。

  • 諾曷鉢

    读音:Nuòhébō【源】吐谷浑人姓常带“钵”音,如菩萨钵、诺曷钵等(196)。吐谷浑人系今土族先人。

  • 读音:luò【源】 ①古有洛国,系黄帝庶子禺阳之后,灭于商,子孙以国为氏(17)。②其先为落氏,后去草为洛氏,见《姓苑》(12,60)。【望】 绛郡(17,418)。【布】 浙江上虞(279)、台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