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hào

邵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秦并六国,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为姓,称召氏。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二是出于地名。春秋时楚国有邵陵,居于此地之人遂以“”为姓氏。三是出自他族改姓。

两汉时,散居于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期,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西晋末年,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山西、湖北、湖南都有邵姓人居住。南宋邵姓广布于江南各地,还有一支迁入豫西山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邵姓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清朝时,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

邵姓历史人物有邵雍,北宋哲学家。一生淡泊名利,为理学象数学派的创立者。著有《皇极经世》等。邵博,南宋学者,能文,著有《邵氏闻见后录》。邵弥,明画家。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绘画。擅画山水、水仙兰竹,他的山水画既继承了元人绘画的技巧,又融入了宋人书画的意趣,笔墨疏简秀逸,名重一时。邵长蘅,清诗人,诗文俱佳,风格典雅。

邵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零二位。


【源】 ①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陕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9,17,60)。 ②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见《姓谱》(17,62)。 ③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氏(253)。 ④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有改姓邵氏者(174,180)。今满族姓(344)。 ⑤瑶(117,120)、彝(130)、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博陵、安阳、汝南(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65%。【人】 邵休,汉时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为邵氏(7)。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鲜、傣、苗、彝、土家、普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姓源韵谱》 注云: “周召公奭之后。” ②其据 《氏族博考》 注云: “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③其注引 《姓谱》云: “文王子季载之后。” 望出博陵。

三国吴有邵畴; 唐代有邵轸; 宋代有邵雍; 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进士; 明代有邵元节,贵溪人。

猜你喜欢

  • 弥牟

    读音:mí móu出卫大夫公孙弥牟之后。(见《姓苑》)

  • 读音:jǔ【源】 系自己姓。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其后以国为氏(4,7,11,12,21)。【望】 高密(17,418)。【布】 北京、上海(91)、山西汾阳(278)、河北静海等地

  • 读音:jūn楚大夫元钧之后。(见《风俗通》)

  • 扎剌伊兒

    读音:Zhāláyīér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 《黑龙江志稿》收载,或作“札喇儿”、“扎拉尔”,未详其他。

  • 读音:Shé【综】 虵玄,后秦姚泓之部将,见《奇姓通》(20,63)。或即蛇氏。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广韵》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系蛇姓分族。”未详其他。

  • 读音:Shù/Shuh【源】见《万姓统谱》(15)、《集韵》(80)。

  • 读音:Sháo韶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州名为姓氏,韶州,隋代设置,在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为我国韶氏的发源地。二是以乐曲名为姓。传说上古舜乐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孔子闻《韶》乐,“三月

  • 读音:Xī/Shi,Syi【综】 源出不详。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 燒尼

    读音:Shāo’ní景颇族姓氏。汉意为 “油”,以之为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Chě《姓氏词典》据《明史》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