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源】 ①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6,7,12,17,60)。②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71)。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180)。今满族姓(344)。③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23)。今朝鲜姓。④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198)。⑤台湾土著(65)、京(104)、壮(109)、瑶(118,119,225)、彝(130)、白(139)、蒙古(318,344)、回(318)、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荥阳(17,60,418)。【它】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65)。【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人】郑弘,汉时南阳太守(62)。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6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③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④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⑤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⑥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猜你喜欢

  • 读音:Suàn【源】 见《姓苑》(15,21)、《正字通》(62)。与算、笇姓同(62)。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转引 《姓苑》 收载;《姓氏词典》 亦载,其据 《太平图话姓氏综》 注云:“以

  • 读音:Bǎi【综】 见《新编千家姓》(73)。一说,佰即百(91)。山东淄博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晋城、长治,江西之余干,广西之灌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

  • 读音:Hàn【源】 ①汉禅让于魏后,子孙有以汉为姓者(12,17,60)。三代之时,天子诸侯传国,支庶传氏。其传国者,国亡,则以国为氏。三代之后虽有国号,无问嫡庶,皆以氏传,而谓之姓。如汉家虽亡,亦称

  • 郁清

    读音:Yùqīng【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5)。

  • 读音:hūn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别为浑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出自匈奴浑邪王,随拓拔氏徙河南,因以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吐谷浑氏后改为浑氏。(见《通志·氏族略》)▲<唐>浑

  • 常鮮

    读音:Chángxiān【综】 土族姓。常鲜,地名,以地为氏。世居青海互助,汉姓为常(195)。

  • 读音:Lín【源】 ①古鳞国,姬姓,后灭于宋,子孙以国为氏(17)。②系自子姓。宋桓公之子公子鳞生东乡矔,亦称鳞矔,以字为氏(7,9,11,15,17)。【变】 一作麟(60)。【望】 彭城(17,6

  • 读音:Sī《姓氏词典》 引 《宋史》 收载,其注称: “宋有厮铎督、斯敦琶。”未详其源。

  • 柏侯

    读音:bǎi hóu【源】 相传柏皇氏之后有柏侯氏(17,60)。柏成子高,尧时诸侯,其后有柏侯氏(6,7,12)。【变】 一作〔伯侯〕(17)。声变为白侯。又,讹为桓侯(60,62)。【望】 南阳(

  • 读音:biǎn【源】 相传为黄帝时名医扁鹊之后(15,17,60)。春秋时良医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医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17,26)。【望】 渤海、南阳(17,2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