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伏干
【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27,60)。一说,改为干氏(7)。 ②亦作〔阿步干〕、〔阿薄干〕(60,62,63),而作〔阿伏于〕(70),系刊误。
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一作阿薄干、阿步干。”
【源】 阿伏干,原为蠕蠕别部,居阿步干山,在今甘肃皋兰南50里,因步、伏古声近似,译言互用,该部落居此山,因以为号,后遂氏焉(70)。【变】 ①北魏时改阿伏干氏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27,60)。一说,改为干氏(7)。 ②亦作〔阿步干〕、〔阿薄干〕(60,62,63),而作〔阿伏于〕(70),系刊误。
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一作阿薄干、阿步干。”
读音:Jíbié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Húlèkùěr【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260)。 【变】清正白旗蒙古马甲特纳克之妻为瑚勒库尔氏(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科尔沁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
读音:Xīhèhè’ěr【综】 清正蓝旗蒙古铁匠色木特库之妻为西赫赫尔氏(260)。
读音:Shēsuǒ现行佤族姓氏。今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有分布。汉意为 “太阳的女儿”。或从汉姓“张”。此姓系西盟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读音:Huíhé【源】 唐时回纥外九部,其第一姓为回纥氏(17、60)。回纥为唐时居于鄂尔浑河流域之部落,源出北魏时铁勒的袁纥,唐贞元四年,自称改为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之先民。【人】 回纥承宗,唐时瀚海
读音:Zhī【源】 见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63)。【布】 湖北武汉(91),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称: “罕见姓,现代武汉有 (分布)。”
读音:sì fén【源】 ①神农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北方,鲜卑俗称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之功,因自号为俟汾氏,其后音讹,遂为宇文氏(17,27,60)。 ②魏、晋时高车族12姓中第9姓为俟汾氏,亦作〔
读音:Xī’ésè【综】 佤族姓。源出西俄姓,世居云南西盟(158,159)。
读音:Sù罕见姓氏。《康熙字典》 有载,其注引 《字汇补》云: “姓也。 㓘氏见《广韵》。”(按: 当与 《中文大字典》所收之 “” 同, 亦作“
读音:Mǎěrdān【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扎库木(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扎库木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