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源】 ①古帝高阳氏颛顼之后,以号为氏(12,17,60)。②高阳,春秋时宋国邑(故城在今河南杞县西),食邑者以为氏(11)。【望】 济阳(17,60,418)。【人】 高阳魁,古时辩士,见《尚友录》(21)。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或以祖辈名号为氏,遂称高阳氏。望出济阳。
《吕氏春秋》 载有古辩士高阳·魋。
读音:Huān【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 辽宁沈阳、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人】 欢慨,明时开封人,成化中丰城县丞(15,24)。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四川之成都
读音:Yuán【综】 貟系员之俗写。今有姓员者,亦有姓貟者,已分为两个不同之姓。 【布】 河北卢龙(289)、隆化(344)、河南洛宁(294)、内黄(365)、安阳、山西广灵(391)、平陆(298
读音:É'ní白族姓氏。白族语“e”,指渔具之网;ní,指“人们”。ení (鹅尼),即使网者。本氏族名(网氏族),或以代姓。或改单姓“何”,盖取“鹅尼”之首音谐其近似音之 “何
读音:wǎn【综】 涴平,明时陕西宝鸡人,永乐举人任四川成都教授(15,21,24)。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万姓统谱》云:“涴平,宝鸡人,永乐举人,任成都府教授。”未详其源
读音:Dūliè【源】金时女真人姓(56,71)。 【变】①后改为强氏(13,56,71)。②或即乌烈氏(71)。③疑清时满洲八旗中之都哩氏即出自都烈氏。金代女真族姓氏。其意为 “强”。陶宗仪《南
读音:Gài【源】系自姬姓。春秋时吴王夫㮣之后,以名为氏(17,60,62)。亦见《姓苑》(21,24)。【变】亦作〔概〕(60,62)。【人】㮣仁寿,明景泰中泰州举人(1
读音:Zōng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辉和(23,63,180,260)。【人】 清正白旗满洲马甲三格之妻为宗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辉和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读音:Gōng'èlǐ【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松花江(23,63,180,260)。【变】 亦作〔公鄂里〕(180)、〔公鄂理〕(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
读音:dōng qiū以所居为氏。剡县人有东丘姓。(见《姓苑》)
读音:shí wǒ【源】 春秋时晋大夫扬食我伯石(食我为字,伯石为名)之后,见《姓源》(17,62)和《路史》(26,60)。《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路史》云: “晋后有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