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诗词古文>陈叔达生平

陈叔达生平介绍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查看陈叔达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叔达是陈宣帝第十七子,容止出众,颇有才学,十余岁时便能即兴赋诗,援笔立成。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后主继位。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后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历仕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陈叔达随陈后主出降,被迁入长安,但却未得任用。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义宁元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并与丞相府记室温大雅一同执掌机密,参与起草军书、赦令以及禅代文诰。

  武德元年(618年),杨侑禅位,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武德二年(619年),陈叔达又兼任纳言。

担任宰相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拜陈叔达为侍中。他言语明畅而有条理,每次奏事,满朝官员为之瞩目。对于游历长安的江南名士,也多有推荐、提拔。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进封江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矛盾加剧,多次在唐高祖面前进谗,诬陷李世民。唐高祖信以为真,欲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废黜。而且他性格刚烈,若对他加以折辱贬斥,恐怕他会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与愤郁。一旦让他染上难以测知的疾病,陛下后悔都来不及。”唐高祖遂作罢。

  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恭手执兵器,进入内宫,向唐高祖禀告:“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之命前来护卫陛下。”当时,陈叔达正在唐高祖身边,便进言道:“建成元吉本未参与举义密谋,且无功于天下,又嫉妒秦王的功勋威望。秦王功盖天下,四海归心,陛下若立其为太子,托以国务,则国家幸甚。”唐高祖同意,不久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晚年生活
  贞观元年(627年),陈叔达加授光禄大夫,后因与萧瑀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不久,陈叔达因母丧丁忧,并在丧满后被授为遂州都督,但因病未能赴任。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拜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并慰劳道:“武德年间你曾慷慨进言,为我解难。我今以此报答。”陈叔达则道:“我是为社稷着想,并不只是为了陛下。”后来,陈叔达因家庭纠纷,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不想张扬他的过错,便让他回家休养,只保留闲散官职。

  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谥号为缪。后追赠户部尚书,改谥号为忠。

家庭成员

父母
陈顼,陈朝第四位皇帝,庙号高宗,谥号孝宣皇帝。
袁氏,陈宣帝昭容,生陈叔达及晋熙王陈叔文、新会王陈叔坦。

兄弟
陈叔宝,即陈后主。
陈叔陵,封始兴王,官至侍中,因与兄长争位,叛乱被杀。
陈叔英,封豫章王,官至司空,入隋后任涪陵太守。
陈叔坚,封长沙王,官至荆州刺史,入隋后任遂宁郡守。
陈叔卿,封建安王,官至中书监,入隋后任上党通守。
陈叔明,封宜都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鸿胪少卿。
陈叔献,封河东王,官至南徐州刺史。
陈叔齐,封新蔡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尚书主客郎。
陈叔文,封晋熙王,官至湘州刺史,入隋后任宜州刺史。
陈叔彪,封淮南王,官至侍中。
陈叔重,封始兴王,官至江州刺史,入隋后任太府少卿。
陈叔俨,封寻阳王,官至侍中。
陈叔慎,封岳阳王,官至湘州刺史,隋军灭陈时战死。
陈叔雄,封巴山王。
陈叔虞,封武昌王,入隋后任高苑县令。
陈叔平,封湘东王,入隋后任胡苏县令。
陈叔敖,封临贺王,入隋后任仪同三司。
陈叔宣,封阳山王,入隋后任泾城县令。
陈叔穆,封西阳王。
陈叔俭,封南安王。
陈叔澄,封南郡王,入隋后任灵武县令。
陈叔兴,封沅陵王,入隋后任给事郎。
陈叔韶,封岳山王。
陈叔纯,封新兴王,入隋后任河北县令。
陈叔谟,封巴东王,入隋后任汧阳县令。
陈叔显,封临海王,入隋后任鹑觚县令。
陈叔坦,封新会王,入隋后任涉县县令。
陈叔隆,封新宁王。
陈叔荣,封新昌王,入隋后任内黄县令。
陈叔匡,封太原王,入隋后任寿光县令。
陈叔叡。
陈叔忠。
陈叔泓。
陈叔毅。
陈叔训。
陈叔武。
陈叔处。
陈叔封。

儿子
陈政德。
陈玄德,生顺州刺史陈仲方。
陈贤德,官至水部郎中。
陈绍德。

轶事典故

  唐高祖曾宴请群臣,席上有葡萄。陈叔达拿着葡萄,却没有去吃,唐高祖便问原因。陈叔达道:“我母亲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唐高祖流泪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物呀!”

猜你喜欢

  • 袁袠

    袁袠(zhì)(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

  • 周弘正

    (496—574)南朝陈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字思行。周颙孙。年十岁,通《老子》、《周易》,十五补国子生。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于士林馆讲授,听者倾朝野。博学,善谈玄及占候,兼明释典,当世名僧亦多请质疑滞。侯景占建康,附景为太常,掌礼仪。后投元帝,授黄门侍郎,迁左户尚书,加散骑常侍,校雠秘府图籍。入陈,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侍东宫讲《论语》、《孝经》。撰有《周易讲疏》等。

  • 成伣

    (1439—1504),朝鲜李朝时期文官、散文家、诗人。字磐叔,号慵斋、虚白堂。汉城人。1459年进士及第,历仕平安道监司、庆尚道监司、礼曹判书及大提学等职。曾出使中国。所撰《慵斋丛话》(十卷),是朝鲜稗说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并对中朝文化交流的研究有参考价值。还著有诗文集《风雅集》、《锦囊行迹》、《虚白堂诗文集》等。

  • 沈昌眉

    沈昌眉(1872~1932年)字眉若,号长公,芦墟镇人,少年丧父。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兄弟昌直发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诗文。昌眉在黎里小学任教时,与张应春父亲张鼎斋同事。本世纪20年代,昌眉到吴江师范任教。民国17年(1928年),柳亚子营造张应春烈士衣冠冢,昌眉出力甚多。20年,昌眉弟子集资印行《长公吟草》,柳亚子作序,纪念先生60寿诞。日军侵占吴江时,到芦墟杀人放火,沈宅被毁,沈昌眉的生平著作焚毁殆尽。现仅存《南社丛刻》中的部分诗文和《长公吟草》。

  • 庾抱

    [公元?年至六一八年]字不详,润州江宁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隋开皇中,为延州参军,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援笔而成。为元德太子学士,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后为唐高祖记室,迁中书舍人。转太子舍人,卒。抱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 张元一

    唐人。武则天时,历官司封员外郎、郎中、司勋郎中、左司郎中等职。性滑稽,喜作嘲谑诗。时武懿宗统兵御敌,中途畏懦而遁,元一即为诗讥之。

  • 陈泰

    元长沙茶陵人,字志同,号所安。仁宗延祐初举于乡,以《天马赋》得荐,官龙泉主簿。生平以吟咏自怡,出语清婉有致。有《所安遗集》。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 蔡圭

    蔡珪,字正甫,蔡松年子,真定人。中进士第,不求调,久乃除澄州军事判官,迁三河主簿。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在职八年,改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珪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珪为编类详定检讨删定官。